动物行为学家古多尔在非洲原始森林中发现,黑猩猩对她帐篷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并设法打开每个纸箱。而人类的好奇心与动物的好奇心有根本的区别。人是凭着理性的大脑而产生好奇心,表达了人类求知的渴望。人们对自然了解得越多,就越希望了解到更多的信息,这就是巴甫洛夫称之为“这是什么”的本能,即提问题的本能。在生物进化史中获得外界最大信息量的生物,最有可能适应环获得生存的权利。
摘引自《希望的理由》
在人际往来的对话中,一般人使用最多的语言就是“为什么”。从小孩子学习开始,他就有很多的“为什么”——为什么会有台风?为什么火会烫人?为什么水好冷?为什么肚子会饿……他对一切事都感到好奇。
及至长大,对人的关怀,都问:你吃过饭了吗?你来找我有什么事吗?你身体好吗?你最近在哪里春风得意呢?
如果责备他人,都问:你为什么这么无理?你为什么这么自私?你为什么发脾气?你为什么迟到?你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做好?你为什么借钱不还?你为什么这么粗鲁凶暴?
“为什么”有时也是表示对人的关心,比方说:你为什么受了风寒呢?为什么不请医生看病呢?为什么不吃药补补身体呢?为什么不请人照顾你呢?
“为什么”有时是具有启发性的,像禅门:为什么背着死尸到处行走?为什么不能认识娘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为什么把那么重的石头背在心里?为什么要说生死事大?为什么你到今天才来?
科学家能发明许多产品,就是因为对许多现象产生“为什么”的疑问。牛顿对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上感到奇怪,因此发现了地心引力;瓦特看到水蒸气为什么能把锅盖掀起觉得好奇,因此改良了蒸汽机;富兰克林看到雷电想为什么会闪光,因此研究而发现了电;莱特兄弟讶异鸟为什么能在天上飞,因此发明了飞机。
人类常常对于不能接受的问题就呼天抢地地问“为什么?为什么?”来发泄;法官问案要了解内情,也都是问很多的“为什么”。有的人不会问“为什么”,有的人不会回答“为什么”。能问“为什么”的人,他必然是有思想、有看法、有见解的人。所以在佛教讲“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人总应该有问题,有“为什么”就会有问题。竹子、树木为什么能造纸?黄豆、芝麻为什么能榨油?马和驴子交配后,为什么会生出骡子?回答“为什么”的人,有时候文不对题,有时候言不及义,所以到最后问题还是不能解决。
东方人的学习方式都是照单全收地接受,西方人学**喜欢问“为什么”。接受的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问“为什么”的人,所谓“打破砂锅问到底”,必定要追查出一个所以然来。
东方人讲话的时候,常用“为什么”来责备别人:你为什么这样?你为什么那样?西方人的人际相处不喜欢有太多的问号,喜欢用句点:我吃过饭了;我做好了;我看过了。就如佛经所说的“我波罗蜜了”,就是“一切完成”的意思。
“为什么”是人生中用处很广的一句话,但怎么个用法,学问很大,不得不深思而用。
·佛光菜根谭·
学问,学了要会问;
参学,参了还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