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香莲一溜小跑,没几步就回家了。
香莲的爹迎面劈头盖脑的问“咋样啊,香莲,咋这么快就回来了?”边说着脸上的表情是无比的遗憾。“又黄了,哎"。说完还没忘了叹口气。
香莲心里乱糟糟的,不知说啥好。”爹呀,怎成了我娘姥姥的姥姥家的表哥呢?是我娘的二表哥的儿子,你认识不?这不成了近亲了吗?”
“不认识,近亲咋行啊”。香莲的爹困惑的摇摇头,“那你娘咋说的啊?”
“我娘没说啥,只说是近亲。我大舅母说,近亲咋的了,都好几代人了!我娘说只要我乐意就成。”
香莲心疼他爹,不想让父亲太失望,因为家里的活累的香莲的爹都喘不过气来,还得忍受香莲找不上婆家她娘冲他时不时发的无名火。就婉转的跟父亲唠嗑起来。
“哦,那你娘是这么说的。” 香莲爹似乎没啥遗憾了,香莲的爹这才脸上的表情慢慢的舒展开来。
“嗯。”香莲肯定的回答。
“那你自己什么意见啊?”香莲的爹似乎还不甘心。
“爹,你总不能让我嫁给一个,没手艺,没技术,没工作的人吧。”香莲试探着爹的口气,香莲从小怕他爹。
香莲的爹人高马大,满脸胡子拉碴,而且他爹的力气大,脾气也大的吓人。自己眼看着让父母着急了,香莲不得不小心翼翼的。
“你爹没手艺,没技术,没工作,不也没饿死你们啊!只要人长得壮,能干活就行。这事等你娘回来再说吧。你把那些玉米皮抱出去,再把剩下没剥的玉米皮剥了吧。一会吃了午饭,我还得下地去。”
香莲如释重负,赶紧乖乖的抱着玉米皮玉米须到大门口外边的马路上晾晒着去。也接着看看她娘回来了没有。
香莲的娘,一米五几的个子,黝黑的皮肤,脸盘圆的就像满月,不带缺一点口的圆,说话从不拐歪抹角,再说你教她婉转的说香莲她娘也不会啊。香莲的姥姥总说她三女儿是个傻瓜,香莲不傻但是有个”傻娘“。
香莲觉的娘不是很傻的那种,而是脾气大的吓人会骂人的娘。只要香莲姥姥一说“香莲的傻娘来了”。
香莲娘就“你聪明,你聪明,聪明咋把女儿留村子里,抬头不见低头见,腌昝人,再也不走娘家了,免得你看我生气"。
每当香莲的娘翻着白眼跟香莲姥姥白将的时候,香莲就在一旁捂着嘴巴偷偷地笑,还不来,还得咋来啊。自香莲记事起就在她娘的背上,拿着香莲娘烙的油饼,用脾气摊的煎饼,喘着粗气蒸的馒头得空就往香莲姥姥家里跑。香莲的两个舅舅都比香莲的娘小了很多,香莲的姥姥是老来得子,香莲的姥爷又是一贫如洗的清白出身。香莲的爹跑工分,推石头,出大力挣的那点工分攒点面,都顺了香莲姥姥家的嘴。
香莲的姥姥这时慈眉善目的呵呵笑着“香莲娘就是个刀子嘴豆腐心”。香莲娘就像得了奖励,也不生气了,就和她姥姥拉些里长家短的废话,没的说了就回家了。
每当香莲娘拿起烙饼叫着香莲给你姥姥送去,”你姥姥爱吃的时候“香莲的三爷爷在香莲娘面前只是闷声不吭,抽他大烟袋,回头跟香莲说:“香莲使劲儿吃,吃多了,才长得高。”香莲最懂得三爷爷的心,也最懂得娘的心,哪是姥姥爱吃,分明是那两个老舅正长身体的时候,需要着呢。
那时香莲五六岁,大集体还没单干分产到户,吃不饱穿不暖,都是凑合着过。香莲的姥姥常说,六零年没饿死你两个舅舅,你姥爷就宝贝着呢。香莲的姥爷是精瘦精瘦的小老头,干活也没啥力气。但是会整个猎枪,那时候还是允许的,香莲姥爷是村里民兵,晚上值个班看个仓库,没事白天扛个猎枪出去打野兔子。香莲也跟着沾了不少口福,有时候还带回来跟三爷爷爷分享,三爷爷说他不爱吃,看着香莲吃,这时香莲就往爷爷嘴里塞,塞得满胡子里,嘴巴上都是,三爷爷就用慈爱的眼光看着香莲,连忙抿嘴里吃起来。
在那馒头包子都不能常吃的年代,肉比人参贵,香莲吃着今天都稀罕的野味就是山珍海味。只有香莲懂得三爷爷看她的眼神里的慈爱。
香莲的妹妹弟弟是从来不带回家的,何况给三爷爷吃的。
听她娘这么叫的时候,香莲心里明白,三爷爷溺爱她,香莲干啥,三爷爷都惯着。香莲娘这种事就叫香莲做。三爷爷对香莲溺爱从不藏着掖着,对他那两个孙宝连看也不带看的。人人都知道,香莲是她三爷爷的红人。可惜,香莲爷爷带着这许多挂心的事走了,香莲再也找不到她的三爷爷了,挨骂了没处跑,再也听不到三爷爷安慰她,在也看不到三爷爷撅着山羊胡子不许人欺负她的样子了。
前大舅母是个子高挑的人,足足比香莲娘高了半个头还多,。香莲娘虽然骂着香莲的矮,但是香莲总觉得遗传了香莲娘的基因多。
香莲的前大舅母,脸儿特白皙特干净的人,要知道,在农村每天风吹日晒,头上一把,腚上一把,每天灰头土脸的才是正常的农村人,才是所谓的农村崇拜的劳动大神。偶尔看见个白白净净的,从脸儿到衣服一尘不染的人,第一给农村人的感觉就是不是出力,要么是城里人,要么不正经,要么仙气飘飘的人。香莲的前大舅母已经近六十多的人了,自然是属于后者,仙气飘飘的人。
香莲的前大舅母,在香莲的眼里,香莲觉得亭亭玉立这词来形容前大舅母是最合适的。香莲最爱听的是前大舅母说话,说起话来细言细语,文绉绉的,不急不躁的。在农村里香莲所认识的人里,前大舅母是最有礼貌最谦虚的人,也是最有文化的中老年妇女。虽然人都说香莲前舅母清高傲气。可是香莲觉得前大舅母值得拥有高傲的,一见到前大舅母香莲就想起《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亵玩焉!”这样看前舅母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在农村能有这样的人,不仅是香莲崇拜,前大舅母家每天去家里串门的人络绎不绝。
前大舅自己在家开了个小杂货铺。原先前大舅是在村委大院里开着的属于村集体管理,前大舅也算是比社员高级的村集体职工了。自然也是让香莲这样的孩子们眼里羡慕的人。
可是随着改革开放村委的领导班子重新组合,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村里撤销了这个村子唯一的集体杂货铺,前大舅也就成了第一个失业的人,前大舅母为此也是好不开心了一阵子。
那时候村里陆陆续续下来了几个像前大舅就这样的类似的集体职工,村里也是沸腾了好一阵子。无可奈何时代潮流造就人,谁能逆天回到从前啊。
前大舅只好回到家里开了个自己的杂货铺,反而成了村子里最早的个体工商户。因此前大舅母家并没有因此没落反而过上了不错的日子。
加上前大舅母为人热情好客,而且又谦虚待人,说话人不到礼到,还咬文嚼字的,谁个不爱听呢!(香莲的前大舅母也是大家出身,都是赶上了成分年代,才嫁给了香莲的前大舅)。又不吝啬茶叶水,“摆上八仙桌来的都是客”,来家里串门的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有买东西的,有男人找前大舅聊天来蹭茶叶喝的,因为前大舅字写得好,还有女人还愿给娃娃写文书的,过年写对联的等等都往前大舅家里跑找他帮忙。
有女人来找大舅母做针线活的,香莲的前大舅母娘不仅人美,而且心灵手巧,大姑娘小媳妇有技术的才找她探讨,那些粗拉故事的人根本就沾不上前大舅母的边。
有老婆婆找前大舅母拉呱的等等,显得前大舅母家门庭若市,大有高门大户,风光无限之风。香莲从心里佩服前大舅母的。前大舅母的品格总让香莲觉得接近前大舅母的清高优雅就会让靠近的她的人卑微到尘埃里。
香莲看不见他娘的影子,只见大街上秋收季节来来往往的都是忙忙碌碌的都风风火火的人。
“香莲,你娘就是话多,咋还没回来,家里这么忙,也真能坐得住。就是你娘不忙,人家你舅母不忙啊。”香莲的爹终于沉不住气了,开始抱怨起来。
“说我啥呢?”香莲的娘就嗓门高,一惊一乍的。
香莲的爹冷不丁吓了一跳,赶紧闭住嘴巴,低下头忙着把香莲剥好的玉米一边两个系起来,然后摞在一根埋在地里的木桩上。
木桩就是整根的木杆子,只不过底部埋在很深的地里,这样玉米摞在上面才不会歪倒,每到秋天收获玉米的季节,家家户户自分产到户以来,谁家的院里都是满满的黄灿灿的玉米,到处都是欢声笑语,村里的狗也懂事的不咬了,都蹲在家里乖乖的。村子里过去青年凑一块打仗撕皮,两口子互相叫骂的也没有了,晚上到处是三五堆凑一起去那些早发的富裕户家里看电视了。到了香莲相亲的年代,九一二年家家都有电视机了,最不好的也是黑白的了。
香莲家的电视机就是黑白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