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换李恪兵临城下。
李承乾听说了所有的消息,西突厥被李恪收服,安西都户府归降李恪,还有李恪围攻凉州的消息,气的直接病倒,连话都不会说了。
长孙无忌已经习惯了这种打击,内心没有太大波动,如果凉州真的守不下来,那就放弃,自己在进攻凉州的时候损失了几个朝廷命官,现在长安的事务已经处理不过来了。
铁占英在凉州城门口叫阵,守城的士兵没有一个敢应战,都在等长孙无忌的消息。
他们那还能等来长孙无忌的消息,那边已经没有精力管凉州的死活了。
李恪见里面迟迟没有人出来,从拓跋海的王庭守卫那里拿过一把弓弩,不偏不倚,一下射中凉州守军的军旗。
“回头给朕也弄一个这个。”
李恪回头朝王安笑了笑。
凉州守军不攻自破,打开城门自己往长安方向跑了。
秦州守军听说凉州失守,自己也丢下城池马上往回跑。
还有一些人是愿意留下来归降李恪的,李恪也都把他们收编进来,壮大自己的部队。
即已经夺回凉州,李恪命王庭守卫会敕勒镇保护拓跋海,秦州那边就交给晋王处理了,自己收拾好王宫里那些尸体。
搬这些尸体的时候突然想起来自己答应李治的事情。
“王安,你去为晋王修筑一座王府,他自然会给你报酬。”
王安和李恪收拾完,就出发了。
李恪又带人去曲州把其他人都接回宫里,萧妃肚子里的孩子也有**个月了。
曲州的百姓一路追随,不想让李恪走,李恪无奈,只得多待了些时日,最后也还是要回到凉州城去。
回到凉州以后,李恪反思自己这次失败的原因,是自己对于自己的战斗力太过自信了,同时也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机器,忽略了人的重要性。
李恪加固城防,加强练兵,为了加快通讯,李恪建立起防线和防线之间的通讯网,以旗为信,设立专门的通讯兵,全天候轮班,一旦其中一个防线有难,能够在半个时辰内把消息传递开,就近部队立即增援。
李恪把这样的布防策略传给拓跋海,拓跋海也实施起来,整个安西都户府能够更好地控制西突厥。
长孙无忌现在一心只想恢复朝廷的正常运行,从全国各地招贤纳士。
东唐也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除了农业以外,东唐也开始着手发展各方面经济,甚至在东南沿海像泉州,越州,台州等地发展对外贸易。
两朝终于再一次进入平稳的发展期。
李恪见西唐慢慢的恢复原状,开始着手其他地区的发展,他也想开展国外贸易,但是能够和他开展的基本就只有吐蕃,于是李恪想要利用目前永州,柳州及周边的的地理位置优势,向南开展贸易。
王安给晋王建的王府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修建部分王安也不再跟着,先回到凉州来。
经过龙江水站,秦州的战船已经不能用了,李恪决定去南部沿海去造更大的船。
李恪带人去了廉州,廉州在南部最沿海部分,李恪在这里修建一座船厂,雇佣全国的工人来此工作。
造船可不是个简单的工作,大唐的造船技术最好的地方就是扬州,但是扬州多是大货船或者是渔船,能够用于战斗的战船扬州船厂还没有那个能力造。
王安已经设计出了图纸,用更高的价格从扬州船厂雇来老师傅为自己造船。
李恪想既然自己花钱了,除了要用以外还要见到收益。
李恪便派人单开一艘小船外出去卖船,就仿造当时龙江战船的造型,出去几个月的时间就有越来也多的国家找到廉州船厂为自己造船,一时间李恪又赚了不少钱。
除了廉州造船以外,长孙无忌当时的水战也给李恪提了个醒,龟息秘法果然好用,他要在廉州打造一批真正的海军,具备超强的海上作战能力。
长孙无忌也听说了李恪开船厂练海军的消息,于是派人过去偷师学艺。
李恪也并不知情,反正说是来这里讨饭吃的人最终也都留下了。
廉州的第一艘船造好了,派人开去了日本,同时把硝石制冰和火锅的技术带到日本去,长孙无忌看了眼红,决定召回自己派过去的卧底,在扬州也造一艘这样的船。
“你把图纸偷回来,最好能带回来一批人,咱们也造一艘这样的船出来。”
虽然有图纸,但是里面有一些机关术的奥秘这些人是破解不了的,最终他们只能把图纸改成了自己理解的样子,造出来的船也对比李恪那边差很多。
但是长孙无忌更便宜的卖给南部岛国,自己也能通过造船赚些钱。
“他们居然也学会造这种船。”
李恪还没意识到自己被偷师,只是以为对方也想到了一样的想法。
开往日本的战船越来越多,西唐造船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现在整个西唐基本没什么李恪特殊关心的,只是不断充盈国库,扩充军队,等待反攻。
李恪最退了朝以后,几乎寸步不离的守在萧妃身边,那是他在唐朝的第一个孩子,也是他人生的第一个孩子。
奇怪的是柳悦始终都没有怀孕,太医也没能说出是什么毛病。
于是柳悦也放弃了要孩子的想法,主动和聂良学起武功来。
此时长孙无忌已经悄悄联系日本,试图联合日本,**厥共同给李恪造成压力。
这一次三国联合行动,规模更大,因为李恪那边的势力也更大了,对**厥有安西都户府,对日本还有自己的海军,长孙无忌没有做太多打算,只是想能够破坏李恪一些经济发展就好,最好是能捣毁他的船厂。
于是长孙无忌在南部给日本舰队开了路,引到了廉州一带海域。
同时**厥想安西都户府宣战,三国联盟同时出兵,没有给李恪反映的机会。
不过李恪的防线通讯网做的发达,很快防守反击的消息传遍了整个东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