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2年,随着西吉斯蒙德三世的去世,新王选举大会召开。瓦迪斯瓦夫王子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对手,他得到了兄弟、教皇乌尔班八世(Urban VIII)和许多施拉赫塔的鼎力支持,毫无悬念的当选国王。11月13日,他在《亨利条约》和《常规条约》下宣誓成为国王。《常规条约》最早是从斯特凡·巴托雷(Stefan Batory)宣誓时订立的,条文要求他建造波兰海军、修建四座城堡、建立先进的枪械和火炮厂等。加冕典礼在1633年2月6日举行。
斯摩棱斯克战争(Smolensk War 1632年秋天~1634年春天)
西吉斯蒙德三世前脚刚死,后脚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就赶紧派遣使节前往俄国和奥斯曼帝国,商量组成三国联盟,趁联邦国王去世引起的混乱发动入侵。俄国沙皇米哈伊尔·罗曼诺夫(Michael of Russia)一直对“大动乱年代”丢失的斯摩棱斯克耿耿于怀,早有动武之心,奈何国家刚刚经历动乱,需要时间恢复。现在俄国国力有所恢复,蠢蠢欲动的沙皇在接收到瑞典使节的信息后,下定决心开战了。
1632年10月,米哈伊尔一世没有等待瑞典和奥斯曼的协同,抢先发动了进攻。24,000俄军在米哈伊尔·鲍里索维奇·谢恩(Mikhail Borisovich Shein )的指挥下越过边界,迅速向斯摩棱斯克推进。这位将军在之前波兰干涉俄国内战中负责保卫斯摩棱斯克,后来失守被俘,在华沙关押九年后才得以返回祖国,这次出征由他指挥也大有一雪前耻之意。
俄国人做足了准备,他们从1630年开始也对军队进行了改革,引入了轻型炮团等国外先进兵种装备。沙皇试图招募一些专业的西欧雇佣兵,但当时欧洲深陷三十年战争泥潭,雇佣兵稀缺。因此,他只招募到约3,500名佣兵。但瑞典人给了他们许多帮助,尤其是一些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帮助俄军提升了炮兵作战效率和针对城堡的爆破技巧。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全俄国的军队数量有120,000左右,尽管大部分都称不上是精锐部队,但也可见俄国政府的动员效率。
与之相对,如我在上篇结尾所说,此时联邦许多边境要塞的防卫力量非常薄弱,主要是因为瑟姆低效率的税收和募兵政策导致的国库空虚,而与瑞典人长时间在利沃尼亚的拉锯战更是消耗了许多财富。在1631年,波兰政府的直属正规军仅有不到4,000人。斯摩棱斯克作为国家东部最重要最坚固的要塞,她的守军只有500人......这还算好的,周边一带的其他堡垒连正规军都没有,只有100~200人的当地志愿兵组成,他们非常缺乏训练和装备。
1588-1632年的联邦军队概览
但联邦这边也敏锐地觉察到边境的紧张形势,瑟姆这次倒是爽快的拨款了,但尴尬的是,国库资金捉襟见肘。1632年春天,正规军增加至4,500人,斯摩棱斯克守军增加至2,000余人,同时还运上去170门火炮。立陶宛地区盖特曼克里斯托弗·拉兹维尔再次挂帅出征,但他也只招募了2,000士兵,主要负责袭击俄军后路,破坏他们的补给。
1632年10月以来,俄军迅速攻下了几座防备空虚的城堡,在10月28日正式包围斯摩棱斯克,围城开始了。俄军指挥官谢恩围绕堡垒建造了掩体工事,并且大量使用隧道和炸药爆破城墙,工兵配合重炮部队,很快就摧毁了一段城墙。俄军紧接着发动进攻,但被守城者击退。双方打打停停,战斗一直持续到1633年月,此时守军伤亡惨重,补给弹药匮乏,已经考虑投降了。
但在围城期间,瓦迪斯瓦夫四世没有闲着,瑟姆批了力所能及的一大笔税金,共计约650万兹罗提用来募集军队。很快,一支约21,500人的新式军队成立了,他们包括3,200名翼骑兵、3,600名哥萨克或轻骑兵、1,700名胸甲手枪骑兵、780名立陶宛链甲骑兵、2,250名波兰链甲骑兵和12,000西式步兵,包括大量火枪手和长枪手。另一个好消息是克里斯托弗也募集了约4,500士兵,他多次设法突破俄军包围圈的薄弱点,给斯摩棱斯克守军送去了珍贵的物资和1,000士兵,这显著加强了守卫者的士气。
1633年8月17日,瓦迪斯瓦夫四世率领援军抵达奥尔沙,9月,扎波罗热哥萨克和其他援军也陆续抵达,援军力量增加至三万余人,国王下令对俄军发起进攻。翼骑兵在野战中再次展现了强悍的力量,俄军被翼骑兵和其他骑兵压制在战壕和据点内,波军部队开始逐个拔除俄军的营地和工事。10月4日,俄军大部分据点全部被攻下,围困已经失败。
谢恩将他剩余的部队撤到主营地,现在风水轮流转,他们成了被包围的人。最先丧失斗志的是西欧雇佣兵,他们很干脆的抛弃了俄国人,加入到波军一方。1634年2月,俄军再也支撑不住,谢恩代表俄军签署了投降协议。
《斯摩棱斯克附近的投降》
斯摩棱斯克战役过后,瓦迪斯瓦夫四世决定趁胜追击。此时他仍然宣称自己是莫斯科大公,想再次攻下莫斯科,于是在冬天还未结束时对俄国边境的贝利亚城堡(Belaya)发动进攻。3月28日,在谈判未果后,围攻开始。俄国士兵顽强坚守,波军几次进攻均未奏效。战斗一直拖到6月,食物匮乏和寒冷气温造成的非战斗减员远远高出战斗损失。同时,俄军名将迪米特里·波扎尔斯基已经率领一万多军队赶到了附近,与瑞典的停战协定即将到期,又传来了奥斯曼帝国准备圣战的消息。然而对停战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瑟姆拒绝了国王继续战争的要求。在这个局势下,瓦迪斯瓦夫四世选择和谈。
波利亚诺夫卡条约(Treaty of Polyanovka 1634.6.14)
条约规定,俄国沙皇放弃利沃尼亚的领土宣称,并支付联邦200,000卢布的战争赔款。作为回报,瓦迪斯瓦夫四世放弃对沙皇头衔的宣称,但俄国要为此多支付20,000卢布做交换。瓦迪斯瓦夫四世还有一个联俄抗瑞的构想,他试图把俄国拉进他的反瑞典同盟当中,为表示善意,在谈判中他主动将瑟日皮耶斯基(Serpeysk)城堡和附近的一小块领土让与俄国。然而之后的事实证明,这块土地基本等于白送给对手了......
无论如何,波利亚诺夫卡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从西吉斯蒙德三世即位起连绵半个世纪的战争划伤了句号,此后的十四年成了那段洪水滔天历史时期前的最后和平时光。
“我们的幸福就是留在我们的境内,保持健康和快乐。” ——普沃茨克主教
之后在奥斯曼帝国的威胁下,双方爆发第三次波土战争(Polish–Ottoman War 1633–34),这场战争中基本都是小规模冲突。瓦迪斯瓦夫四世早有对奥斯曼帝国动武的打算,在获得瑟姆支持后,他很快召集了一支比斯摩棱斯克战役更庞大的军队——超过30,000人,再加上75门大炮和哥萨克的援兵,气势汹汹的军队跨过摩尔多瓦向奥斯曼帝国进发。
苏丹穆拉德四世(Murad IV)知道对手是奔着玩命来的,大有不死不休的架势。于是他一怒之下......宣布和谈。谈判也进行的很顺利,奥斯曼帝国主动做出让步,他们正式承认了双方的争议边界。会谈圆满结束,两国都保证尽量遏制下属哥萨克和鞑靼人对彼此的侵犯,停战日期再次延长了。波兰贵族很高兴,不用流血就换来了和平。只有一个人很沮丧,那就是联邦国王本人。瓦迪斯瓦夫四世一直都把自己视为天主教的捍卫者,他想要成为巴尔干国家的解放者,但天不遂人愿,战争就这么草草结束了。
哥萨克和奥斯曼人在黑海上的战斗
斯图姆斯多夫条约(Treaty of Stuhmsdorf 1635.9.12)
瓦迪斯瓦夫四世依然没有放弃夺回瑞典王位的梦想,特别是在古斯塔夫二世在里岑战役阵亡后,仿佛瑞典王位又向他靠近了几步。由于停战协定即将到期,他积极准备战争,为此还在格但斯克修建了12条战舰。然而瑟姆和大贵族再一次拒绝了他的计划,他们认为夺取瑞典王位是国王的私人目的,和波兰(主要是他们自己)的利益不符,他们希望用谈判的方式结束可能发生的战争,就像与土耳其人的和谈一样。
瑞典因为在三十年战争中的失利,也不想与联邦大动干戈,于是双方的谈判也很顺利的完成了。这次的休战是上次阿尔特马克条约的延伸,瑞典人保留了利沃尼亚公国,但必须保证国土内天主教徒的信仰自由。同时瑞典还放弃了波美拉尼亚沿海的一系列港口城镇,把这些地区都还给了联邦,3.5%关税也被废止了。
波兰凯尔采城堡的壁画记录了这次和谈
瓦迪斯瓦夫四世的改革努力
斯图姆斯多夫条约后,瓦迪斯瓦夫四世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夺回瑞典王冠的前景越来越暗淡了。于是,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国家政治的改革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具有强大王权的中央政府。在1636~1638年间,他制作了几项改革计划,首先,瓦迪斯瓦夫四世试图在国内建立一个只能由国王世袭管理的省份或领地。如果有一份属于国王本人的土地,那么至少国王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直属收入和王室军队,在下一任国王经选举即位后,也不会被大贵族进一步压缩权力。
但是,瑟姆否决了这项提议。
瓦迪斯瓦夫四世还试图创造一个类似皇家骑士团的组织,这个组织的成员对国王绝对忠诚,而且都是国家的精英人才,这个组织无疑对王权会起到绝对的支持作用。
但是,瑟姆和大贵族否决了这项提议。
瓦迪斯瓦夫四世试图让自己的弟弟,也就是未来的波兰国王约翰二世·卡齐米日担任库尔兰大公。如果成功,无疑对王权也是有利的。
但是,瑟姆和大贵族否决了这项提议。
国王还努力想要提升贸易关税增加王室收入,以改变王室积蓄和国库常年没钱的窘境。
但是,瑟姆、大贵族甚至包括格但斯克的市民都阻挠了这项法令的实施。就像我在以前的文章中经常提及的,施拉赫塔和大贵族反对和排斥一切有哪怕可能增强王权的法令,即便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也一概反对。
1646年,即便在他统治的末期,瓦迪斯瓦夫四世也没有放弃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他计划联合许多欧洲国家,发起一场决定性的战争,彻底将土耳其人从欧洲领土上赶走。同时还能提高扎波罗热哥萨克的凝聚力,转移国家的内部矛盾。因为哥萨克越来越不安分,骚动频频发生。尽管国王得到了罗马、威尼斯甚至俄国的支持,但这战争计划还是流产了。
因为瑟姆反对这场战争,并且要求国王解散他的军队。而且在这个当口,他身体健康又出现了问题,在种种因素的制约下,他最后一项庞大的政治计划也宣告流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