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不多时,王行之的目光很快就停在一旁的竹书上,这个时代,还没有纸,文字的载体基本都是竹简,这种东西太过笨重,不好携带,很不方便。
不过要是自己能把纸造出来,那对人族是非常的有利,自然也算功德一件。
但是以现在的工业条件,要想造出像现代那样的纸是不可能的,所以王行之首先想到的就是蔡伦改造的造纸术。
原料容易找到,步骤简单,而且质量不错。
确定目标,王行之便起身离开文渊阁,他要回到寝院,一边回忆一边写下了,毕竟他对造纸术的了解不是很深,只记得大概的步骤,必要之时,自己再动手验证一下,实践出真知。
刚出文渊阁,远远的就看见母亲带着一群人浩浩荡荡向他这里走来。
“见过母亲”待他们到眼前了,王行之行礼道。
看到王行之没事,母亲松了一口气说:“好,你没事就好,那些传谣言的人真是该死”。
“什么谣言”王行之问。
“二少爷,外面的人都说你受不了不能修武的打击,疯了”李嬷嬷解释说。
王行之付之一笑说:“母亲不必忧心,孩儿这不是好好的嘛”。
说完还转了一个圈,引得母亲喜眉笑眼说:“好了,好了,母亲知道你没事了”。
很快母亲就带着仆人离去,王行之则是回到了他自己的院子。
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所记得的有关造纸术的东西记下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斩竹漂塘:砍下竹子置于水塘浸泡,使纤维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树皮、麻头、和旧鱼网等植物原料捣碎。
煮楻足火:把碎料煮烂,使纤维分散,直到煮成纸浆。
荡料入帘:待纸浆冷却,再使用平板式的竹帘把纸浆捞起,过滤水分,成为纸膜。
覆帘压纸:捞好的纸膜一张张叠好,用木板压紧,上置重石,将水压出。
透火焙干:把压到半干的纸膜贴在炉火边上烘干,揭下即为成品
还好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奇奇怪怪的书,对于这本书中造纸术的记载,记得还是很清楚。
说干就干,他将买原料的任务交给自己院子里的丫鬟仆人,自己则是准备造纸所需要的工具,现在是夏天,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明天中午,这个时代的第一张纸就会出世。
大概一个时辰过去了,他终于将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了,接下的东西就需要他自己亲自动手了,毕竟对于这些下人,他还是不放心。
先将找来的原料,一口气都给扔到院子里的小池塘内,这可把那些下人吓坏了,这池塘里养的都是一些名贵的鱼,死一条他们都担待不起。
但是现在王行之一心都在造纸术上,那里去管什么鱼不鱼的,那些人没办法,只好找来一个大水缸,将池塘里的鱼给捞起来,放在水缸里。
这个动静不小,将他的父亲引来了,不过这次他的父亲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叹了一口气,转身离去,不在管他。
二少爷真的疯了,这个消息在王家不胫而走。
这些对于王行之来说都不重要,他的注意力一直都在池塘的原料上,一两个时辰过去了之后,他又在院子里架起了一口锅,将池塘中的原料,捞起来扔到锅里,大火猛煮、、、
一直折腾到半夜,王行之才将纸膜做出来,放在院子中晾晒,这才去睡觉。
第二天待他醒来时,发现早已经是日上三竿了,看来昨天是真的累到了,来不及洗漱,冲出房门,来到昨天放纸膜的地方。
那里被院子里的丫鬟仆人围着,王行之心中一紧,莫不是出了什么事情,立马上前一看,纸张已经成功,那些丫鬟仆人也是被这新东西所吸引的,他是虚惊一场。
“二少爷,这是什么东西呀?”大胆一点的下人好奇的开口问。
王行之说:“这可是少爷我绞尽脑汁才弄出来的东西,我给它取名叫纸”。
“纸?”那些仆人都是一脸迷茫:“这东西看起来是挺白的,但是不知道有什么用?”
“你去取一支笔来”王行之指着一个下人说。
很快一只笔就在王行之手中,他提笔便在纸上写下造纸术,三个字。
轰的一下,王行之感觉有什么东西进入自己的体内,身体都摇动一下,很快又恢复如初。
那些人看了都是一脸惊奇,但是很快就有仆人说:“可是我们已经有竹简了呀,要这个东西又有什么用呢?”
“我、、、”王行之瞬间就无语了,这些下人没有读过书的,又怎么知道纸的出现所带来的意义呢,不在跟这些下人多说,而是让他们将这些纸收好,他造出来的只有十张,不多。
在王行之身体不适时,王家武道碑中的帝喾,再一次从沉睡中醒来,喃喃自语:“一天,这才过一天,他居然就有功德加身”。
收好纸后,王行之的院子被推开,两个丫鬟进来,其中一个是母亲身边的丫鬟,另一个他就不认识了。
“二少爷,这位是谢小姐身边的丫鬟”母亲身边的丫鬟说。
“见过姑爷”那丫鬟行礼说。
“嗯”王行之问:“你来是有什么事情吗?”
那丫鬟将一个盒子递上来说:“我家小姐知道今天是姑爷的生辰,特地挑了礼物送给姑爷”。
王行之接过盒子打开一看,里面装着的是一条编织的手链,没有什么所谓的珍珠玛瑙,就是一条很普通的手链,但是他却有一种莫名的喜欢。
“来人,看赏”王行之说:“行了,你回去吧”。
那丫鬟立即摇了摇头说:“我们小姐说了,必须看着姑爷戴上它,我才能走”。
王行之戴上手链,不由的对谢家小姐感兴趣了,礼尚往来,他让人取来一张纸,放在盒子里,给谢家小姐带去,这纸现在就是他最珍贵的东西。
“告诉你家小姐,我还是蛮喜欢这条手链的”在丫鬟离开时,王行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