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应该出现过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的讨论、争论,却好像谁都无法彻底论证出孰是孰非。
儒家说:人之初、性本善。自然是说人性本善。而反方呢,以实际情况出发,认为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在有智慧之时,出于生存的本能,便开始对外索取,自然是恶的,那么,如何能说“人性本善”呢?!
而正方,只怕便会说,如果人性本恶,那么,像人这样的智慧生命,皆有爱心、慈悲心、仁德心,每个新生儿,他(她)会做什么恶?只不过因为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影响,这些心,有的人多些,有些人少些。
是以,善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类似这样的争论,只怕内容极其丰富,曾经可能也持续了很长时间。直至今日,这两种争论的表现形式,还在实际生活中演绎着:《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宁可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俗语说的“人不为
己天诛地灭”等说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个体的表现形式,应该就是“人性本恶”的延续了。另一方面,随着文明的发展,这期间,也诞生了许多大觉悟者、大成就者,他们不计个人得失,怀着巨大的爱心、
慈悲心、仁德心,引导人们走向善途,很好地诠释了“人性本善”。
可是,如果说,人性之恶是由后天形成,人性之善是先天就有,那么,人性之善如何先天具有呢?!当我们抬头看看广阔的天空,天空中闪耀的日月星辰,脚下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等被咱们称之为“自然”的
宇宙造化,是否能明白:善,是生命、尤其是智慧生命与生俱来的本能呢!被称之为自然的宇宙造化,以其巨大的包容性,孕育了芸芸众生。宇宙是如此之善,善至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纵有不尽如人意的的地方,
却也尽可能地、相对完美地善了,相对永恒地存在着、持续着善。而咱们皆是在这样巨大的“善”中成长起来的,自然而然地”人性本善“!
至于说人在面临实际生存、存在得更好等问题时,如何才能不“恶”呢?儒家说过“中庸之道”、“君子取财取之有道”,如要向更高层次追求,便尽可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
反之会如何呢?其实很多先哲、圣贤皆已做出了警示、劝诫。远的不说,只说近代著名作家海明威所著的《老人与海》对世人的警示。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观后感。
自己以前看《老人与海》时,只是认为这本书是描述人这样的智慧生命,在与复杂的自然环境进行搏斗时,表现出顽强、坚韧的意志品质的。后来再看这本书,却有了另外一种思考:
老人是谁?他钓到的那条大鱼是什么?最后是什么死了?是大鱼死了吗?是老人死了吗?
之前说了,生命、尤其是智慧生命,与生俱来的是善的本性。如果说,把该书的主人公----老人,视为善我本真、纯洁纯净的灵魂,而那条自己钓到的大鱼----实则是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天!
这与很多人们的状态何其相似?尤其是那些信奉“人性本恶”并在迷途中不知返的人们。当自己的欲望不受节制、不断膨胀到无以复加之时,多像最后老人被自己钓到的大鱼拖着在海上肆意漂泊、游弋,
这岂不是自己被自己的欲望所驾驭!而最后,不仅欲望死了,就连自己最最宝贵的善我本真、纯洁纯净的灵魂以及来之不易的智慧也被拖累死了。。。。。。
咱们,人,是有着存在、存在得更好的欲望本能,但若是不能正确认识欲望、正确对待欲望,可能其结局便是《老人与海》那部巨著最终的结局了。我想,这就是海明威这位伟大的作家给世人的警示和启示了。
小到每个个体,大到整个人类社会,如果对欲望没有正确的认知、正确的对待,那么,本纪元文明会走向何方?这世界充满了各种矛与盾,对与错、是与非总是难以明确区分。但我想,如果做不到每个人都呵护好
自己的善我本真及纯洁纯净的灵魂,至少要做到绝大多数人们都能正确认识、对待欲望,如此才能较好地自我克制欲望,从而才能使得纪元文明能够得以较好的延续。原因无他,那些个体、部分群体之间的矛盾,
在人类社会要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急剧被消耗、被破坏的大矛盾面前,那些小矛盾,是什么?
人们往往一边在满足着存在、存在得更好的本能,一边却在破坏、消耗着大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随着欲望的膨胀,当这个大矛盾大到如老人与那条被他自己钓到的大鱼的矛盾时,只怕便会被欲望驾驭乃至拖累致死。
我想,所有有识之士,从现在开始,便应该引导人类社会向着更合理的方向前行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大矛盾,必须放到足够高的高度,并很好地改善、甚至还原一些已经恶化的自然环境。如此,随着一些共识的达成、全世界更合理的人文社会的营建,人类的纪元文明才能更好、更合理地发展。
毕竟,文明得以存在、得以延续下去,也是本能。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