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难免一死,但是“死亡”有重于泰山,有轻如鸿毛。历史上,多少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与日月同光;但是也有的人自私自利,对人间一无贡献,与草木同腐朽。战国时代,荆柯要去刺秦王时,在易水边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多么伟大的情操。一千三百多年前,鉴真大师东渡日本时,不管遭遇任何危难,都是秉着“为大事也,何惜生命”的精神,勇往直前,他的悲心壮志,真是令人感动。
自古以来,有人死得轰轰烈烈,有人死得默默无闻,有人死得让人怀念,有人死得让人庆幸。究竟如何死亡才有意义呢?略述如下:
一、死得不痛苦:有的人对死亡并不恐惧,但是就怕死得痛苦。如战场上断臂、断脚的老兵,以及病榻上受绝症煎熬的病人;一旦病痛临身,再也不是什么英雄好汉,而是狼狈不堪的狗熊了。但是一些视死如归、慷慨赴义的侠士,他们不以死亡为苦,尤其禅门里的禅师,更把死亡当游戏。例如,飞锡禅师邓隐峰倒立而亡、船子和尚吹笛进入烟波覆舟而逝。甚至有的禅师洒脱地先祭后亡,有的坐脱立亡,有的枕膝而化。如果死得不痛苦,死亡也如回家一样,并不值得担心害怕。
二、死得有价值:历史上,有的人不但生时救国利民,就是到了最后,个人的一死,仍然影响国家民族千年万载。例如,文天祥不受宰相高位的诱惑,只想一死报效国家;岳武穆宁可尽忠而死,不愿抗旨而生。他们尽忠报国的精神,都与历史共存,所以虽死犹生。
三、死得适其时:生命的价值,不在活得长久,而在活得于世有义。有的人已经活了百岁之龄,仍然不死,他也觉得辛苦,因为老迈的身体,如风中残烛,生存对他而言已经没有意义,死亡反而让他有自然的归宿。所以有一些老人,老来的时候,不能死得适其时,也是一种遗憾。慈禧太后一生造孽,但是她死得适时,没有逢上国破家亡,甚至还得到厚葬;汪精卫年轻时,曾为清廷逮捕,他豪迈地说:“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但是后来因故与日本合作,不过还是在日本投降前逝世,不受汉奸罪名处置,这也是死得适其时。中国人对于早死、迟死,有时并不介意,死得适时,非常看重。
四、死得很安心:一般人对死亡总是感到害怕、迷惘,因为死后到哪里去?不得而知。尤其,有的人临终时,因为对世间的留恋,对亲人的挂念,因此舍不得死,甚至死不安心。也有的人未能及早处理好自己的财富,就匆匆告别,因此觉得遗憾,无法安心。当然,也有不少人因为满怀的理想,满腔的愿心未了,但是世寿因缘已经结束,因此抱憾而终,他也感到不安心。所以,人,不管生也好,死也好,能够活得自在,死得安心,那是最美好不过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