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盛情邀聘,《国际现代艺术辞典》的全体编写人员前后工作历时数年,现在终于完稿成书了。
这部辞典以二十世纪以来外国新兴的、有重大突破性价值的艺术流派、艺术现象、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主要收录对象,而这些内容,正是我国读者(甚至包括不少艺术家)比较陌生的,也是我国各种辞书载之不详的,尽管时间已经到了二十世纪的末期,大家又都处于面向世界、面向现代的总体潮流之中。艺术的创造当然会受到不同人种、地域、文化传统和社会思潮的制约,但就其终极性的意义而言,却是人类的共同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公正地鸟瞰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实际上也是从精神领域的一个角度鸟瞰二十世纪的人类。
与其他许多领域的发展程序一样,二十世纪艺术的终点也就是二十一世纪艺术的起点。但是,艺术又毕竟与科学技术不同,它的前后递遭并不简单地表现为淘汰和被淘汰、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艺术的历史,是过程性呈现和永恒性积累的相辅相成,每个世纪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面貌,又都会向人类提供大量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精神沉淀。这一特点,也造成了历史上各种艺术现象的前后交错、倒置、叠现,使艺术史几乎成了一部回旋荡漾的交响乐。与一部整饬的二十世纪艺术史不同,本辞典着重撷取具有充分的二十世纪特殊性、只有在二十世纪才可能产生的艺术现象,而没有为那些主要由前几个世纪延续而来的艺术现象留出太多篇幅,哪怕这些艺术现象确实也在本世纪放射出过灿烂的光辉。这主要是为了不与社会上已经出现的多种综合性辞书、艺术辞典和艺术史重复,本辞典取“现代”这一概念,也是希望从这个意义上作大略的范畴限定。
本辞典在条目的撰写上以阐释和介绍为主,较少总体评判,在我看来,这也是艺术辞典与艺术史论著作的又一个重要区别;何况二十世纪的国际艺术文化展现出一派极其丰富和空前复杂的多元状态,用一种固定的观点对所有的艺术现象一一作出评判,甚至连有足够经验的艺术史论家也不可能这么做了,更遑论必须以客观性和知识性取信于读者的一部辞典。当然,即便在力求平稳的叙述口气中也难免溶解着撰写者的潜在评价,因此我们在对编委和撰稿者的选择上考虑到了充分的专业性和一定的权威性,使这种潜在评价的可能性在较高层次上得以成立。本辞典在统筹规划、层层审稿的前提下实行撰稿者对所写条目的各别负责制,因此每个条目末尾都注有撰稿者的名字。主编、副主编总体负责策划、组织,其他编委的分工大致是:戴恒扬负责绘画、雕塑部分,叶纯之负责音乐部分,丁罗男负责电影部分,曹路生、吕兆康负责戏剧部分,谢明负责舞蹈部分,郑时龄负责建筑部分,陈麦负责书法、工业设计部分。
由于本辞典包罗广泛,其中有不少还是面世不久的艺术现象,因而在资料的搜集、比较和考订上遇到了很多困难,编委和撰稿者几乎都是艺术界的忙人,虽已尽了极大的努力,却难免还存在着种种缺憾,望专家和广大读者不吝教正。
一九九四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