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西域战事
李晦听完李恪的话后不由得一愣,然后面露难色的说道:“殿下,从咱们这里到西域至少有近五千里路,从咱们这里向那边直接运送粮草,抵达那里的时候一万斤粮草恐怕连两千斤都剩不下,这个代价是不是太大了?咱们恐怕难以为继啊!”
李恪听后也不禁叹了口气,颇为无奈的说道:“唉……你说的这些我又何尝不知道呢!都是我当初对那里的估计不足,才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给朝廷发一份奏报吧,希望朝廷能够帮助我们往那边先运送一批给养,就说我们这边会尽快的将这批给养给朝廷运送过去的,这样一来还能够减少一部分路途上的消耗。”
李晦犹豫了一番,还是说道:“殿下,我认为以我们目前的情况来看,继续征缴突厥并非是上好的时机。与其空耗如此巨大的粮草,倒不如先让姜文晖和李忠他们回来,等我们这里准备充足以后,再度派出大军前往征剿。届时势必能够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荡平突厥的势力,平息我大唐北部的隐患。”
李恪听后低头沉思了一番后,轻轻地摇了摇头,说道:“按说你的建议非常的有道理,现在确实并非是征剿的最佳时机。但是你有没有考虑过,如今我营州辖地内属于大唐的百姓,比例已经不足四成,再按照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最多只要二十年的时间,这个比例将会降到三成。要知道任何一个地区,占据统治地位的民族数量一旦不具有足够的比例,势必会造成这一地区局势的不稳定。而我之所以这么做实际上就是通过对外征战,来达到消耗其他民族有生力量,从而达到稳定的目的。这一点不管是靺鞨族也好,还是突厥人也罢,他们都是心知肚明的,只不过他们现在都没有能力反抗我的决定,这才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所以我必须要让他们继续在那里征战,即便是不能够获胜,也必须将这些人留在那里。”
李晦听后恍然大悟道:“原来殿下是抱着这个目的才出兵的!我说殿下为何刚刚从西边回来,甚至都不等我们这里筹措出足够的粮草,便迫不及待的下令他们西征!看来我还是经验太过缺乏,以至于连如此简单的事情都看不透。”
李恪微微一笑道:“要不然我为什么一再的叮嘱你,要多和李靖学习,在这方面他可是我大唐无人可及的。”
**********************************************************************
一个月后,李恪再度接到李忠的来信,信中提到自上一次发出信件以后的第八天,西突厥的六万大军对那伦城发动围攻,在守城的以前两百名士卒的协助下,接连击退突厥人的数十次进攻。在突厥人发动围城战的第十一天,姜文晖所率领的四万人马,终于冲破重重阻挠来到那伦城,经过一夜的苦战在双方里外夹击下终于将突厥人击退。此战过后,大唐军队以五千人的阵亡代价,换取了歼敌两万三千人的辉煌胜利。不过此战过后由于己方伤兵满营(战争中伤兵的数量远远的要高于阵亡数量,但是在上报的时候通常不会将伤病数量上报),再加之此番作战过后盔甲兵器损耗巨大,尤其是火器方面已经消耗一空,故而短时间内将无力继续征剿突厥。
又过了四个月的时间,从长安方面运送出的补给终于抵达那伦城。而李忠和姜文晖手下受伤的士卒,在经过几个月的休养也终于恢复了健康,在得到了给养补充尤其是火器的补充之后,再次对突厥发动进攻。
自从在那伦城战败后突厥人便不再与李忠和姜文晖的部队发生正面交锋,一直利用他们骑兵速度快,转移迅速的特点与他们进行运动战。这期间虽然经常发生交战,但是每一次的交战结果,双方都没有大的伤亡出现,最多的一次伤亡也不过是李忠的部队,在被对方打了个措手不及的情况下伤亡了近百人,这种不痛不痒的伤亡对于双方来讲都是不值一提的。
西突厥此时占据的土地大部分位于天山以北的地区,这里从九月初便开始天降大雪,只不过刚刚进入冬季的降雪,还不足以支持大唐军队的雪橇在上面划行,必须要等到气温彻底的降下来,并且让寒风将积雪中的空气吹走,使得积雪变得结实以后,雪橇才能真正的派上用场。
进入十月以后,接连的几场大雪使得地面的积雪已经摸过了膝盖,这也突厥人的行动受到很大的制约。不过这倒是令大唐的士卒如鱼得水,在被突厥人整整压制和袭扰了一个多月的他们,终于有了出一口恶气的机会。在十月中旬的一场大雪过后,如同雪原中的幽灵般神出鬼没的大唐军队,在后面的十天里居然转战数百里,并且一口气歼灭了突厥人的四个部落。
这四个部落相距甚远,而且并不在一条线上,西突厥可汗在得知消息后对着地图按照他们袭击各个部落的时间研究了许久,也看不明白对方的行军路线,以及接下来有可能会对哪一个部落发动袭击。就在他们正在为此事而着急和大惑不解的时候,突然间又接到一个部落遇袭的消息,当他们再一次将遇袭的部落在地图上标出印记后发现,根本就没有什么规律可言,甚至于最后一个遇袭的部落的位置,正位于遇袭的第一个部落和第二、第三三个部落之间靠南的方位,这与他们所袭击的第四个部落,直线距离至少有近二百里的距离,这还不包括两地间还隔着一座山脉。对方是如何在五天的时间内,尤其是在没过膝盖的雪地上,赶了如此远的路程的呢?莫非他们都长了翅膀会飞不成?
不去说突厥人捉摸不透大唐军队的行踪,单说他们的第五次袭击突厥人的部落后,在打扫战场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这个部落中不仅仅有突厥人,还有一支数量过千的大食国的军队。大食国的士卒不论是从装束上看还是在长相上看,都与突厥人有着很明显的差距,即便是一个对这两个民族没有任何了解的人看了,也不会将他们所认为是同一个民族的人。
会是巧合吗?联想到春季作战时的情景,如果没有大食国的军队参与其中的话,单单凭借突厥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同时在两条战线上与李忠和姜文晖作战的。当时一定是大食国的部队化装成突厥人的部队参与了战争,只不过大家当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罢了。既然大食人也参与进了这场战争,并且使得大唐的军队在双方交战之初吃了大亏,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只要有机会的话肯定也不会让他们好过的。只不过当下距离大食国的国境太过遥远,否则的话他们是不会介意到大食的国境内去转一圈的。
腊月底,远在沈阳的李恪收到了李忠的来信,信中提到了大食国参与了战争这件事,并且汇报了最近一段时间的战况。进入冬季以后的战况总的来说尚可,只不过西突厥占有的土地太过于辽阔,再加上他们对于这里的情况并不是十分的了解,除了最开始降雪的那段时间扫荡的突厥部落比较多外,进入到十一月以后经常是十天半月也找不到一个突厥人的部落。再加上这里的气温比东北地区还要低很多,穿得再过厚实也难以避免士卒们被冻伤,所以在进入十二月份以后,他们在扫荡了一个中型的突厥部落以后,便在这里临时的驻扎了下来,等到天气转暖以后再度出动。
如今的沈阳制造局内,步枪的制造已经进入到批量生产阶段,不过李恪并不打算生产过多的步枪,首先来讲目前的炼钢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制造后世的枪管的水平,往往是十枪过后枪管就会发热,再继续发射的话就容易变形。其次是以目前的水平来看,短时间**程上不会再有明显的提高,而目前的射程则基本上与连弩持平,但是连弩不但可以连续发射,而且杀伤力上也并不比步枪逊色多少,当然如果对方全部都披挂铁甲除外。最主要的一点是连弩的成本低于步枪,这在和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在短时间内,步枪无法取代连弩的地位。
当然步枪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它的实际杀伤力还是要高于连弩的,之所以显现不出它的优势,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士卒并非是人人都可以穿皮甲的,铁甲就更加不要去想,同样是一佰五拾步的射程,他那个样都可以杀死人,它的威力就不够明显。当然,如果连续发射的子弹的数量可以明显的得到提高,步枪的优越性便可以体现出来了。毕竟弩箭射中人的身体后,只要不是重要部位,就不会丧失战斗力,但是被步枪子弹击中的话,不管击中哪里都是一个大窟窿,百分百的会令人失去战斗力。
也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李恪在经过一番考虑后,最终决定装备一支两千人的步枪队。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讲,巨响还是非常的具有威慑力的,尽管现在生产的步枪具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关进时刻没准还能具有出其不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