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印度遇到过一件事:有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在一家餐厅打工,母亲是个乞丐。如果跟着妈妈走,小男孩可能有了这一餐,却不知道下一餐在哪里,整日一定是到处寻找食物;在餐厅打工,他可以吃得很饱,还可以得到一点点的钱。而我的一个美国朋友认为这是在剥削童工。我同意这说法,不过也半开玩笑地说:“换成是我,如果有食物可以吃,我会先选择当这样被剥削的人,基本的温饱能够得到解决才是最重要的,这是维持生命的来源。”我又说:“如果你现在就出钱让他去读书,而且负担所有的花费,我就认同你的讲法。否则你在这里说的话,也许你自认为很慈悲,但我想,他会认为你的讲法实在不合逻辑,因为对他来说,目前最需要的是食物以及那一点点的钱。”
这就是看用什么角度来衡量了。有能力养活自己、身上拥有钱财的人,会觉得:这些父母怎么会这样对待子女?但假设用我们的角度去批评小男孩或他的母亲,甚至抗议餐厅老板剥削童工而不让小男孩再去餐厅洗碗刷盘子,我们是不是自认为在行善呢?事实上,如此一来,小孩又会落入饥饿的痛苦,生活会更糟糕。
每个人对快乐的定义不一样。有人认为快乐就是工资比以前高一点,放假多一点,可以到处游山玩水;但对三餐不继的人,当他们的下一餐有着落时,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大悲是希望每个众生都能脱离他正在遭遇的痛苦,而我们只靠表面所见到的事情,很难体会他人身临其境的苦楚或所期待的快乐究竟为何,必须试着体会,才能感同身受。如果我们最亲爱的人正在受苦,我们说自己能感同身受,是比较真实的;如果受苦者是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人,往往我们只是用虚伪的言词掩饰自己的冷漠。其实,当我们能将每个众生视如亲人般平等地看待时,并不需要特别强迫自己,慈悲便能自心中油然而生;而从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慈悲,才会强烈而迫切地希望他们赶快从苦难中得到解脱。
一开始,我们可以观想一些正遭受苦难、缺乏衣食或受病痛折磨的众生,想象如果是自己最亲的人,甚至是自己,正陷于那样的处境中,该怎么办?如此角色替换,设身处地去感受别人痛苦时的不自在,当然会希望受苦的亲人或自己能赶快从痛苦当中得到解脱。“为了他们的解脱,我能够付出什么?能做什么事情?”要由衷地这样用心想,不能只是以言语说说就算了。
真正的慈悲不是只靠嘴巴说说就可以的,这种付出和理解需要自己对轮回中体悟到的苦楚,感同身受地延展到所有众生身上,以自己对于快乐的渴求和对于痛苦的抗拒,用同理心去对待所有众生。他们和我们有着一样的感知力,以及平等获取的权利。真正的慈悲是需要建立在无伪的平等心上的,这种精神不是空口而谈就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