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的正月初三,赵匡胤带着部队向北进发,晚上,大军驻扎在距离开封四十里的“陈桥驿”(当时的陈桥驿位于黄河南岸).此时,慕容延钊的军队已经渡过黄河北上,因而不在兵变现场,同时又有黄河的阻挡,无法成为兵变的阻力,拥立赵匡胤成为皇帝的计划到了可以正式实施的时候了。
当晚,军士屯聚于驿门之外,忽然高怀德对众人道:“今主上新立,更兼年幼,我等出力,谁人知之?不如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诸公以为何如?”都卫李处耘道:“此事不宜预传,可与匡义议之。”匡义道:“吾兄素以忠义为心,恐其不从,如之奈何?”正言间,忽赵普来到,众人以欲立之事告之。赵普道:“吾来正是与诸公商议此事。方今主少国疑,点检令名素著,中外归心,一入汴粱,天下定矣。”
第二天早晨,军营呼声一片,赵光义叫醒赵匡胤,赵匡胤未穿戴好便披衣出去,看到一干将校们手握刀剑高声叫道:“诸军无主,愿奉点检为天子!”众将士不待赵匡胤说话,便拿出一件象征皇帝登基用的黄袍披在他的身上,接着跪下高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兵变的帷幕正式拉开,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辄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纵兵大掠,擅劫府库,汝等毋得复然,事定,当厚赏汝。不然,当族诛汝。”就是说入城之后,不能烧杀抢掠,否则诛灭全族。
众皆喏喏连声。匡胤号令已定,遂整队而回【与郭威如出一辙】。
唐朝时,政府规定只有皇帝可以穿黄色的袍服,老百姓不能穿黄色衣物,否则违法。可见黄袍已经成为帝王的专用物品,民间要是敢用,属于僭越,是要为此付出代价的,在当时的社会,黄色物料产量最少,也最为罕见,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赵匡胤的部下决定拥立主帅,事发突然,怎么刚刚商量好了,黄袍就出现了,军营之中,怎么还随着携带黄袍这种违规物品?要现场制作,物料从哪里来呢?不可能那么快、那么容易,就赶制出一件黄袍,这是军营,不是在城里。
没错,这是赵导事先安排的,在开封城制作了一件黄袍,等到大军出证时,秘密带在身边,表演开始了,由将领们拿出来,盖在身上,象征老赵已经成为天子。
还有,契丹人南下了,赵匡胤没有北上,反而把部队调到了京城,那契丹人打进来了怎么办呢?无所谓!因为根本就没有敌情,这是赵匡胤编造出来的。
宋朝的史书说契丹人不战自退了,简直莫名其妙,打都不打,干嘛要撤退?因为他们要给皇帝圆谎呢。
辽国的史书对此只字不提,没有发生的事情,人家有什么好提的,何必无中生有?
十年前,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就是这个套路,先谎称契丹入侵,再趁机发动兵变。
十年后,赵匡胤尽心模仿,青出于蓝又胜于蓝,使用同样的手段篡夺了柴家天下。郭威要是泉下有知,肯定得吐出好几口老血。
陈桥驿在陈桥和封丘之间。赵匡胤兵变时,陈桥守门官闭门防守,不放赵匡胤军通过。赵匡胤只得转道封丘,封丘守门官马上开门放行。赵匡胤即帝位后,晋升陈桥守门官的官职,称赞他忠于职守;斥责封丘守门官临危失职,将他斩首【他是皇帝,想杀谁就杀谁,反正都有理】。
殿前都指挥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已接匡义密报,具知大略。他两人与匡胤兄弟,素来莫逆,有心推戴匡胤。便暗中传令禁军,放匡胤全军入城,禁军乐得攀龙附凤,不生异言。匡胤等竟安安稳稳趋入大梁。
及匡胤入城,已是正月五日上午。时早朝未散,太后闻陈桥兵变,大惊不迭,退入宫中。范质对王溥道:“举奏遣将,而致反乱,吾辈之罪也。”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自禁中而出,急来与范质议道:“彼军初入,民心未定,吾当统领亲兵禁军以敌之。二公快请太后懿旨,布告天下,必有忠义勤王者响应,则叛逆之徒一鼓可擒矣。”范质依言入宫见太后请旨。韩通归至府中,召集守御禁军、亲随将校,以备对敌。
却说赵匡胤出发前就把母亲杜氏和老婆王氏安置在定力院,吃斋念佛。韩通全城搜捕赵氏一族。定力院主持听到这个消息,将杜氏、王氏等藏匿在阁楼上。不一会,兵士涌入寺院,问主持见没见到赵氏一族的人。主持双手合十:出家人不问俗事,阿弥陀佛。兵士们爬到阁楼上,见梁柱上布满灰尘蛛网,信了主持的话,从寺院撤军。
王氏躲在阁楼上的夹层里,浑身筛糠一样。杜氏却笃定沉着,闻报惊喜道:“我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如此!”正是:
七岁君王寡妇儿,
黄袍着处是相欺。
兵权有急归帷幄,
哪见辽兵犯帝畿?
却说韩通搜捕赵氏一族未果,忽遇禁军教头王彦升,对韩通朗声呼道:“韩侍卫快去接驾,新天子到了!”
韩通大怒道:“天子自在禁中,何物叛徒,敢思篡窃!汝等贪图富贵,去顺助逆,更属可恨!速即回头,免致夷族!”
彦升不待说毕,已是怒不可遏,便即拔刀相向。韩通手无寸铁【为何不带兵器?】,怎能与敌?没奈何回身急奔。彦升紧紧追捕,韩通跑入家门,未及阖户,已被彦升闯入。彦升手下又有数十名骑兵一拥进去,韩通赤身空拳无从趋避,竟被王彦升手起刀落砍翻地上,又一刀枭了他的首级。
彦升已杀韩通,索性闯将进去,将其妻妾、次子全部杀死,惟长子天禄逃脱,奔入辽邦而去。戎马一生、战功无数、从不存个人野心的后周大将,能征而善战,憨直而性刚的一代无败之将,就这样死于非命。有诗为证:
忠于王事见韩通,
世宗亲臣有几同?
欲御逆谋志未遂,
阶前冤血至今红。
匡胤入城后,命将士一律归营,自己退居公署。不到半日,由军校罗彦瓌等,将范质、王溥等人,拥入署门。匡胤流涕与语道:“我受世宗厚恩,被六军胁迫至此,惭负天地,奈何奈何!”
范质等面面相觑,仓猝不敢答言。彦瓌厉声道:“我辈无主,今日愿奉点检为天子,如有人不肯从命,请试我剑!” 说至此,即拔剑出鞘,露刃相向,吓得王溥面如土色,降阶下拜。范质不得已亦拜。匡胤忙下阶扶住,导令入座,与商即位事宜。掌书记赵普在旁,便提出法尧禅舜四字作为证据,范质等只好唯唯相从。遂请匡胤诣崇元殿行受禅礼。一面宣召百官,待至日晡,始见百官齐集。仓猝中未得禅诏,偏翰林学士陶谷早已预备,从袖中取出一纸,充作禅位诏书。制曰:
天生庶民,树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乘时而革命,其极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天命有归。咨尔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禀上圣之资,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簏,东征西怨,厥绩懋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歌讼狱,归于至仁。应天顺人,法尧禅舜,如释重负,予其作宾。呜呼钦哉,只畏天命。
读诏已毕,宣徽使引匡胤就庭,北面听受,宰相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群臣朝贺。改周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后人有诗叹曰:
弄楯牵车挽鼓催,
不知门外倒戈回。
荒坟断陇才三尺,
犹认房陵平伏来。
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奉周恭帝为郑王,封弟光义为殿前都虞侯,封赵普为枢密直学士。立太庙,追其祖考为帝,尊母杜氏为皇太后。所有内外官吏,均加官进爵有差。追赠韩通为中书令,并且按照礼节厚葬了韩通。并拟加王彦升罪状,经百官代为乞恩,方得宥免。【擅杀一家,尚堪恩宥么?说不定就是受其指使。后来赵匡胤巡幸开宝寺的时候,见到寺庙里的墙壁上有韩通及其儿子的画像后令人将其抹去。从这里可以看出赵匡胤对韩通还是耿耿于怀的】。
那么,韩通之死,是不是个意外呢?
不是。
首先,赵匡胤已然掌控了局面。
当时,宰相范质与王溥尚未退朝,听闻兵变,二人相视大惊,范质说:“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
由此可见,在赵匡胤攻入长安之后,很快就掌握了局势。即便是宰相,也无力反抗。
其次,韩通逃回家也无用。
当时,韩通从皇宫逃脱之后,并非是跑去军营,而是逃回家中。史料说他是想召集兵马,试图反抗。韩通家中根本就没有兵马,王彦升带一小队兵马就把韩通全家老小都杀了。
那么,真相是什么呢?
韩通是周世宗的铁杆心腹,是赵匡胤的政敌,因此,韩通必须死。
当时韩通担任天平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在京巡检,在当时,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不在京城,韩通就是侍卫司的最高长官。
赵匡胤则担任殿前都指挥史,后来又升任殿前都点检,是殿前司的最高长官。
原来,韩通与赵匡胤共同掌握禁军,地位比赵匡胤还高一些。可是,周世宗临终有命,军务不能决,则听韩通。因此,韩通在许多事情,尤其是官职任免上与赵匡胤有很大分歧。所谓韩通刚愎自用,动辄撒威风,其实就是韩通与赵匡胤坚决对着干。因此,韩通不但得罪了赵匡胤,并且得罪了赵匡胤麾下许多大将。
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起兵,韩通必须死。
五代史云:王彦升之弃命专杀也,上怒甚,将斩以徇,已而释之,然亦终身不授节钺。
言下之意,王彦升杀死韩通是自作主张,不是赵匡胤的主意。因此,赵匡胤虽然赦免了王彦升,但是却一辈子没有封王彦升做节度使。
其实,王彦升没有做节度使主要是因为王彦升生性好杀,之后镇守边疆时,王彦升经常把少数民族人的耳朵割下来下酒,很是野蛮。
刘攽曾问欧阳修的弟子焦干之,五代史写好了没有,焦说即将脱稿。刘问:为韩瞠眼(韩通的外号)作传否?焦说没有。刘攽大笑说:“如此,亦是第二等文字耳。”
由此可见,韩通身上还有许多谜团不为人知,他被杀,与赵匡胤一定脱不了干系,像欧阳修也不敢秉笔直书。
赵匡胤明确提出不允许处死后周官员,王彦昇不仅杀了,杀的还是级别那么高的,新皇帝有没有处罚他呢?非但没有,还给小王升官了,任命他为恩州团练使。明明违背赵匡胤的旨意,王彦昇为什么不降反升?因为他杀的对,杀得好,让官家心满意足。
后周禁军主要有两大系统,一个是殿前司,一个是侍卫司。赵匡胤是殿前都点检,殿前司的主要领导都是他的人,基层干部也支持他上位。当初高平之战结束后,周世宗曾经命令赵匡胤选拔优秀人才编入殿前司,正因为军官都是赵匡胤选派的,他们都支持老赵改朝换代。
侍卫司就不一样了,都指挥使李重进、副都指挥使韩通,一正一副,两位大领导,都是赵匡胤的政敌。两大系统互相制约,有利于皇权的安全。可是在柴荣死后,李重进长期驻扎淮南,远离京城,根本无法制约赵匡胤;侍卫司剩下的领导岗位,又被高怀德、韩令坤担任了,他们也是赵匡胤的人。因此,整个侍卫司实际上只有韩通一个死对头,铲除了他,就没有军事力量能够应对这场兵变。
在得知赵匡胤谋反后,韩通马上动身,准备做最后挣扎。他向来与赵匡胤不和,政敌上了台,他就算投降,日后也难免被赵匡胤清算,他不仅是在保卫柴家天下,也是在保全自己的性命。韩通的儿子多次规劝父亲,赵匡胤有威胁,不得不防,可事到如今,只能望洋兴叹了。王彦昇精确地找到韩通,将其处死,韩通的家人同样没能幸免。
据墓志铭记载,宋军杀死了韩通本人,还有已经成年的三个儿子;至于年幼的第四子,以及女儿们,都得到了保全。这种选择性的杀戮,绝非乱兵所为,真要是乱兵,见人就杀,哪管什么男人女人。这一切,都是有组织、有预谋、事先有交代的。
三百多年前,李世民杀李建成的家属时,也是杀男不杀女,从闻喜县主李婉顺的墓志就可以看出,她是隐太子的二女儿,活到了唐高宗龙朔年间。赵匡胤效仿了李世民,没有把事情做绝,有利于争取人心,稳定政局。
所以说,尽管赵导努力编排剧情,自己又本色出演,想告诉人们不是他想当这个皇帝,而是手下人贪图富贵,非要他当。可是,谎报的敌情,突然出现的黄袍,还有对韩通的处置,都在说明眼前发生的一幕幕都是赵匡胤安排好的。陈桥兵变,绝非偶然。但北宋政府为了政权的合法性,非要说它是偶然的,太祖是被迫的。如果有知情人士说出了真相,马上就会遭受打击。
越日,即命范质等入内,胁迁周主宗训及太后符氏移居西宫。宗训冲龄践阼,晓得甚么保国保家的法儿?而且周主继后符氏,又是初入宫中,才为国母,【周世宗纳符彦卿女为后,后殂,复纳其妹,入宫才十日。】所有宫廷大事,全然不曾接洽,陡然遇着大丧,整日里把泪洗面,恨不得随世宗同去。你想七岁的小周王,二十多岁的周太后,无拳无勇,如何抵敌得住?眼见得由他播弄驱往西宫,好好的半壁江山,霎时间被赵氏夺去。还说是甚么禅让,甚么历数,甚么保全故主,甚么坐镇太平,彼歌功,此颂德,差不多似舜、禹复出,汤、文再生。后人有诗叹曰:
幼主无知社稷休,
临危俯首作降囚。
一朝帝业归于宋,
忍耻含羞入郑州。
辽、汉合兵入寇,明明是匡胤部下讹造出来。陈桥之变,黄袍加身,早已预备妥当。乌有匡胤未曾与闻,而仓猝生变者乎?即如点检作天子之谶,亦未始不由人谋,明眼人岂被瞒过。当时为周殉节者,止一韩通。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而宋太祖之得国不正,于此可见矣。后人又有诗叹曰:
兔走鸟飞疾若驰,
百年世事总依稀。
累朝富贵三更梦,
历代君王一局棋。
禹定九州汤受业。
秦吞六国汉登基。
百年光景无多日,
昼夜追欢还是迟。
柴荣去世之前将幼主托付给赵匡胤,赵匡胤却趁机夺了他的江山,这在当时看来是非常不地道的,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天下人的仇视,到时候再来一场十八路诸侯共伐叛贼的闹剧,恐怕赵匡胤也支撑不了。赵匡胤为了安抚人心,发动兵变之后,对满朝文武大臣并无加害之意【韩通除外】,对幼主和皇太后也非常善待,因此赢得了天下人的同情,反抗的声音自然很小。
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匡胤的官职是禁军殿前司都点检,是禁军最高统帅【韩通除外】。而后周的小皇帝柴宗训只有七岁。小皇帝生母已死,但外祖父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符彦卿还在。
符彦卿应该是赵匡胤面前最大的障碍,但问题是符彦卿虽是后周外戚,也同样和赵家是姻亲,符彦卿还有个女儿,就在年前嫁给了赵光义。赵光义邂逅彦卿女,是故意是巧合,现在也不得而知。两方都有姻亲关系,符彦卿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做任何表示。
其实,陈桥兵变已不是第一次上演,后周的建立者郭威,就是被手下弟兄们黄袍加身的,郭威的儿子被后汉的皇帝杀光了,死后把皇位传给了内侄兼养子柴荣。柴荣也有私心,后周太祖是郭威,柴荣是郭威的养子,已经改姓郭,叫郭荣。郭威死后,顺利当上后周皇帝的柴荣就把姓改了回来,这是很不地道的做法,所以柴荣39岁英年早逝,儿子的皇位被赵匡胤抢了,也是报应。
按理说,只要周恭帝一息尚存,对大宋就是潜在的威胁。即使他本人没有谋反的企图,也难保其他人打着拥立柴宗训的旗号造反。可赵匡胤并没有把他干掉,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当然是柴家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禅位诏书写道:“咨尔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禀上圣之姿,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於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麓,东征西怨,厥绩懋焉。”面对拥立他的将士,宋太祖也曾说:“吾受世宗厚恩,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为六军所迫”当然是逢场作戏,但“世宗厚恩”绝对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宋太祖能够当上天子,靠的是有勇有谋、身先士卒,但也离不开周世宗对他的赏识、提拔。高平之战、淮南之战,显德六年的北伐,一系列战役使赵匡胤的地位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是柴荣给了他发挥才能的平台。一个人再有本事,没有伯乐,没有良机,也只能怀才不遇,难有出头之日。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看到“点检做天子”的木牌,周世宗任命赵匡胤为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可以说是高度信任了。可是赵匡胤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实际行动辜负了周世宗。
赵匡胤把不杀前朝宗室作为祖训,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南北朝以来,改朝换代的新皇帝,往往会把前朝统治者肉体消灭。隋文帝登基,北周皇族被杀戮殆尽;李渊受禅,隋恭帝命不久矣;唐哀宗亡了国,随之而来的就是朱温的鸩酒。康熙四十七年,流落民间的崇祯皇五子朱慈焕被找到了,虽然他已经七十五岁高龄,且完全没有反清复明的行动,但清政府依然举起屠刀,把他凌迟处死。
赵匡胤玩的是“禅让”把戏,所以他要学曹丕,不能杀掉前朝皇帝,更何况人家老爸对他有大恩。所以呢,柴宗训被赵匡胤册封为郑王,迁徙到房州生活。对于年轻貌美如花似玉的小符氏,赵匡胤也遵守自己的承诺,尊其为“周太后”,将她供养在西宫,让她继续过尊贵的生活。
过了十三年,年轻的柴宗训也去世了,死时才20岁。听到柴宗训去世的消息,周太后伤心过度,顿时看破红尘,于是出家修行。
符氏姐妹还有一个妹妹,嫁给了赵光义。不过在赵光义当皇帝之前就去世了,被追封为懿德皇后。
符氏一门三皇后,于是被传为佳话。
对于柴荣的其他儿子,赵匡胤就没有这么客气了。
柴荣一生有七名儿子,长子柴宗谊,次子柴宗诚,三子柴宗諴都在柴荣生前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所杀,分别被追封为越王、吴王、韩王。这也是郭威和柴荣起兵造反的直接原因,后汉隐帝刘承佑杀了郭威和柴荣的家小,导致郭威绝后。最后周世祖郭威虽然夺得了天下,却没有子嗣来继承皇位,不得不让内侄柴荣来继承。
柴荣第四子就是后周恭帝柴宗训,生母大符皇后,继母小符皇后陈桥兵变的时候才7岁,当了一年皇帝就被迫禅位给了赵匡胤。柴荣生前待赵匡胤也不薄,故而赵匡胤没有对其下黑手。降封柴宗训为郑王,迁往房州居住。赵匡胤还赐柴氏“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柴荣第五子柴宗让,又名柴熙让或宁熙让。柴荣生前拜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柴宗训继位后,封爵曹王。陈桥兵变时,柴宗让的娘家宁氏见势不妙,将其偷偷带出宫外,隐姓埋名,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为了逃避赵匡胤的迫害,柴宗让改姓宁,改名熙让。另传被当时著名的隐士陈抟收为弟子,改名柴明皇,号虫二。一直活到宋真宗时期才去世。
柴荣第六子柴熙谨,封爵纪王,陈桥兵变时还只是个幼童。根据记载,赵匡胤初入宫时,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赵匡胤对他们说:‘去之!’也就是杀掉的意思。
文中所说的潘美,就是《杨家将》里的潘仁美,其实人家并不是什么奸臣,而是赵匡胤创业时代的重要人物,赵宋王朝的开国重臣。
范质与赵普不敢回答。潘美说出心里话:“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疑臣等。”
赵匡胤于是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与尔为侄。世宗子不
可为尔子也。”
潘美一把将故人之子搂在怀里,朝着赵匡胤深深一拜:感谢你八辈祖宗。这以后,君臣每天朝见,谁也不再提这件事,一个一本正经布置工作,一个不折不扣执行任务。平复后周李重进叛乱、击溃南汉后主刘鋹等,潘美一路越战越勇,一仗比一仗打得漂亮。
潘美把虎口脱险的小朋友好生教养,起名潘惟正。惟正长大后做了一名纪检干部。他的儿子潘夙在官场打滚,起起伏伏。
柴荣第七子柴熙诲,原名柴宗炯,封爵蕲王。陈桥兵变时还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侍卫们揣摩赵匡胤的心意,将蕲王抓起来欲予杀害。卢琰冒着生命危险劝谏宋太祖:“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宋太祖就让卢琰抱走小蕲王。后来卢琰把柴熙诲改名卢璇,收为养子。待其成年后,又把自己的女儿卢锦嫁给了他,因此即是养子,又是女婿。
卢璇一直陪同养父卢琰在浙江隐居。卢琰去世后,卢璇为其守孝十年,传为一时美谈。宋真宗时期,卢璇始入仕为官,晋封为武烈侯。今天浙江省永康、武义、东阳、仙居、缙去、浦江、龙游等县市的卢氏子孙,都将卢璇视为开山鼻祖。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柴荣的亲生父亲柴守礼,陈桥兵变时尚在人世。还好柴守礼识实务,拥护赵匡胤登基称帝,因此赵匡胤让其风风光光的过完了下半生,公元967年,以太子少傅的名义去世。柴守礼有五个儿子,个个枝叶茂盛,故而两宋所说的柴氏后人,其实都是柴守礼的子孙。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