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在中国家喻户晓,在美国好像也被大家所熟知。不过有着太多的曲解,甚至滑稽可笑。
The story of heroine Hwa Mula is well known in 520yd.com is not surprising that Disney Studio made a movie of 520yd.com,they certainly dramatize and misunderstand it too much.
十五岁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在中国家喻户晓,在美国好像也被大家熟知。不过太多的曲解,甚至有点滑稽可笑。
一天,美国电影院放《花木兰》二人转。因为美国人不懂什么是“二人转”,海报上翻译成英文就是“京剧”。
来看戏的人大多是华人,门票5块美金,1/3的座位是空的。影院很舒服,女人们大多盛装,男士略显休闲,也有大热天穿西装的。大厅干净、整洁,听不到喧哗声,看不到有人吃零食、讲话,观众很人戏。所谓“戏”,无非是不到10人的表演组,在台上转来转去,拖着唱腔的无非是一对男女主角,但一个多小时下来,观众也能大致了解《花木兰》的故事情节。
花木兰对于这对母女而言,是一出热闹的中国古装戏。
出了影院,听着观众的赞叹和满足,我却不是滋味,这戏演得实在是差,中华大地有那么多戏剧精品没有机会过埠,让曾经在中国本土领略了戏剧精华的人如坐针毡。身在异国,冥冥中有一种紧迫感、有一种责任,将中国文化最优秀的、最亮丽的那部分带给世界。
第二天,在学院餐厅,几位汉学研究者在讨论昨晚的“京剧”《花木兰》。他们流利地用汉语背出花木兰的诗句,说出花木兰的父亲花弧是何许人,知晓木兰的故乡是河南完县宋村……我震惊之余,却思考着中国文化产业已经到了救亡的时候。
西方文化用它所谓的文明推进全球化文化产业进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竞争中,中国文化产业的体系与重量不能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而日本、韩国、印度对文化产业的开发与保护则有更优越的发展。
身在异国,面对此情此景的父子“二人世界”,心中为之感动。
当我身在美国,才顿悟美国文化如何像青蛇一样吞噬着中国。早年美国的一部《泰坦尼克》就拿下了中国内地市场5亿美元的纯利润,而在当年,整个中国内地市场的票房总收入才3个亿。肯德基一年拿走我们2.5亿美元的纯利润,卡通片在全球占有41000亿的市场份额,而中国在这里能占有多少份额?12年前,排行世界卡通片前5名的美国把一部《变形金刚》的卡通片免费送给中央台播出,紧接着在中国内地地毯式销售他们的产品“变形金刚”玩具系列,结果美国人在中国内地市场拿走了50亿美元的纯利润。
当变形金刚迷倒中国的孩子,当花木兰有一天也出现在美国的卡通片中,那不是喜剧。
自己种的地,果实成了人家的。文化的“八国联军”正踏着铁蹄向我们逼进。人家用我们的粮食,用他们的形态喂养着我们的孩子,更有甚者,在许多文化产品上,使用者向发明者收取版权费,“文化的八国联军”使用的文化武器是我们自己提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始终徘徊在金钱的脚下,满地黄花堆积,没能走出一条“金光大道”。戴高乐说:缺少了伟大,法国何其为伟大!同理,中国如果缺少了民族个性,中国何其为中国!
这几年韩剧的成功,乃至“韩流”进入中国各大城市,然而究其实,那些韩剧正是挖掘了儒教文化并得骨得髓,以儒教的道德为核心,细腻的情感,**的含蓄,严谨的家教仿之贵似,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欧美也占据了相当的市场。韩剧是韩国政府最成功的策划,每年出口达100亿美元,超出了韩国的汽车业。印度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审之尚精,日本更是以它的胆略对中国进行新一轮的“文化侵略”。
中国文化界岂敢再度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些年,国内的艺术家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创新机制也逐渐发挥了效率。君不见,传统杂技的头顶上跳出了足尖芭蕾,洋为中用,出奇叫绝。君不见,《千手观音》由20多位清纯出众的残疾美女舞之蹈之,令海内外四座惊艳。还有台湾作家几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使作品能具个性景点,其现象超越了时空获得成功。而“女子十二乐坊”也出现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获得了各国运动员的赞誉和认同……祖传家宝如果不用,就会被人抱走。中国宝贵的文化元素一旦湮没,岂不是如同珍珠落于尘埃?前几天在美国的学院网上,有人披露有位美国制造商抢先注册“孙悟空”商标,“孙悟空”关美国人啥事?这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元素。如果说,当年鲁迅曾呼吁“救救孩子!”那么,今天我们同样要呼吁:救救文化遗产!救救文化资源!救救文化产业!
中国文化产业到了流血的岁月,已成为一个民瘼国是的问题。
也许在中国本土,看一部《花木兰》我不会有这么多的思考,但在异乡美国,我却因《花木兰》而思绪万千。
花木兰给予美国儿童的认识,是遥远的中国一个很有意思的古代卡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