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美国旧金山的一座城市山脉,我在这里回想,也在这里忘却
天堂的蓝眼睛
从来没有感觉天堂的坚实与冰冷,我在通往天堂的路上首先接触了一群人,我在直面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时,努力寻求美国文化的“根”,人文与欲望、情感与性、宗教与家庭、财富与爱……如此深深吸引并诱惑着我陷入其中,美国文虎的“绅士”为女人搭建了一个平台,在这里,女人就是一种宗教。
Never felt the warmth or chillness of“paradise”,I met a group of people on my way going 520yd.comng their life and feelings,I searched for the“roots”of American people:Their culture and desire,emotion and ***uality,religion and family,wealth and love……all these attracted and engulfed 520yd.comn“gentlemen”put women on a 520yd.com,femininity is a religion。
我的生活从来没有天堂。
当我在初夏的午后,突然决定离开我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独自远行,有人传说,我要远嫁美国。所有的朋友认定我此次破釜沉舟,为着一位美国议员。实话说,在一段时期里,我邂逅并相知一位美国资深众议员,他的痴情、英俊、地位与财富的光环令我痴迷,虽然语言不通,文化背景大相径庭,但我尝试着爱与被爱,甚至所有的情书都由我的秘书代为传递,世间的情感也就从这里开始,使我发疯似地向往着陌生与距离的美国。当我到达檀香山,一种宏大的氛围和声音把我的梦境渐渐舒解与释放,爱在那一刻,淡如一缕乡愁,我怯步,但在内心却喊出:我要嫁了!
也许我要嫁的却是一座天堂。
追寻天堂的路苦涩而遥远,就像时光没有双翅,脚步不见影子,我带着一份记者的破碎与作家的完整,行走在异乡的城墙,我很想以学者的身姿说话,但却是一个易感的诗人。
我从来没有感觉天堂的坚实与冰冷,我在通往天堂的路上首先接触了一群人,一群优秀的美国人。我在直面他们的生活情感时努力寻求美国文化的“根”、人文与欲望、情感和性、宗教与家庭、财富与爱、、、、、、如此深深吸引并诱惑着我深陷其中,像岩石与海风贴进腹地,像一个不懂唱腔的歌手在空旷的大地发出回响。当我贴近美国的血脉,我自信我在审视中爱着,天堂与我或远或近不重要,就像我在一首诗中所写的:“当我与天堂交换时辰/我便属于真正的天堂。”
我再也走不出美国的热情与水波的浪漫,我感受到一种生命的丰润。我在努力寻找美国人文的根,它涵括美国文化、历史、地理、生存法则和现象,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替中,它的旋律与节奏,更贴近美国本质。
我相信这就是美国的坚韧与活力。
美国人绝不会在破碎中破碎,也绝不会在虚无中掏空。真情的美国人崇尚英雄,从“世贸”被恐怖袭击后纽约街头流行两样特殊纪念品可以看出:一是印有“纽约消防(GDNY)”的系列服装和篮球帽(纽约市长朱利安尼日常喜欢戴着一顶篮球帽,在“世贸”抢救现场,身患癌症的市长冲杀一线,受人爱戴与尊敬)。在纽约的接触中,我结识了很多当年在“世贸”工作的朋友,我完全有第一手资料写到“世贸”被袭事件中美国人在这场灾难下鲜为人知的故事,但我没有触及。我只写了一个奇怪的美国人每天在海滨一带对着“世贸”废墟大声朗诵拜伦·鲁福斯1906年写的诗,我只感动于人类在生命的非常时刻如此亲近心灵。
不为美国,只为你的笑容而倾倒。
“我用我的毅力创造生活,哪怕只剩下一条内裤”。
家永远是心灵的栖所,不论远离还是拥有,人类对家的依赖就像庄稼对土地的感情,在美国,这样的镜头尤其触动你。
美国的人文是一种炫耀的光芒。美国文化有些潦草,但不会让人失望,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文化,一块土地有一块土地的历史,它们缄默或夸张地变迁永远无法与人类变幻的意识保持一致。我所想做的,只是试图从美国的微风细雨中抓住一些思想的羽毛,碎片下的城市就是它的文化空间,当我置身于高雅的教堂音乐会,听着传统摩登音乐剧发出琥珀一样的质感;当我走进老人社区体验着黄昏日落时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互动的美,我常会将现实的表象虚拟为文化现象。
美国其实很脆弱。繁华的纽约,如果****命中汇集城市中的海底隧道,整个纽约会在一夜间瘫痪。几封炭疽菌的信件,就能将美国闹得天翻地覆。从里根总统之后,美国政府职能在削弱,机场安检和监狱都包给了私人公司管理。但这不是我关注的焦点,我毕竟不是一个社会学家,我只是一个人来人往中的过客,我不可能深刻。但我以一个学者的角度看美国。
它触及欲望的根。美国所发生的人与事,无所谓对与错,有时他以一种哲学的面孔,站在世人面前,让你用心智去体验,有时它又以喜剧的幽默,让你感悟他的率真,让你顿感人类的花草又回复鸟类的天堂。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充满欲望的天堂。尤其在纽约,当你在曼哈顿的高楼下成为一粒尘埃,当你穷困潦倒地在财富中穿行,当你登上“黄蜂号”航空母舰回顾“珍珠岛”事件,当你在世界霸权下成为欲望的载体,他时刻促使你的人生出局并发出魔力。
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是更能珍惜梦想的国度。人在险象环生的现实中颠簸,其自身的隐退与放逐是生命的内力。就像美国男人更醉心于直抒胸臆,将内心情感的跌荡起伏淋漓尽致地表达给你,女人则在男人的欲望下成就广阔的天地。上流社会间的交往,欲望的表现犹如咏叹在竖琴上的音符,你不可能平淡如水,你不可能不受冲击和震憾,你不可能不充满欲望。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崛起到今天踞于世界霸主地位,它的成长说明了一切。美国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乔治·坎布早在1948年就向国会提出:“我们只占有世界上6.3%的人口,却拥有50%财富。未来对我们来说,不是空谈民主、正义和人权,而是在世界上务实,维持一种有利于我们的国际关系,保护这种不平等的优势,才能高枕无忧。”
美国的欲望是平静的火,这与波里尼斯亚文化中的火神裴蕾有着传承的性格。这是一个民族造就的童话,这是一种“穿越花朵的力量。”这也包括了男性世界里女人和孩子的力量。
谁能走出美国的热情与水波的浪漫?这是一种生命的丰润,这是美国文化的“根”。校园的活力与节奏更贴近美国本质。
女性在审视一个民族文化时总带着母性的慈爱。我在寻找美国女性的根的时候突然发现,在这里,女人本身就是一种宗教,一种远在时间和国家之上的接近真理的光辉。当我走进美国上流社会,走进106岁的宋美龄,走进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夫人,走进扎根美国土墩的陈香梅,陈李琬若,走进美国风云人物中的靳羽西,虽然她们不能代表美国本土女性的全部,但她们是美国女性文化的缩影。在生活上,美国女人没有中国女人那么具体,她们勤劳、奔波、操劳的身姿同样遍布每个家庭中,她们更早地领悟生命对于女性而言是一种超越政治、艺术以及一切现实形式下的理想生活。我在本书中动情地写到了一位50岁的女教授与20岁的男友真挚相爱的情感历程,也写到了一位失去两个儿子的将军母亲,如何面对命运的深渊令生活丰实,尽管美国也有很多女权运动,女权维护会以及相关女性问题研究机构,其理论驳杂纷呈,大致分为本质论者和文化论者二种,但不论“文化沉淀”还是“男性陷阱”,美国女性的地位总能凸显自身的能力和修养。美国文化的“绅士”为女性搭建了一个平等、尊重和公平竞争的平台,她们不像非洲的《黑人妇女》写到的“我走遍全世界/才凑成我自己。”美国女性更有机会随着个性塑造自我和自己的文化。她们更能洒脱地远离“家”而拥有“家”。
美国其实很脆弱,美国文化的“绅士”成就了一种“男性陷阱”。
美国还有“家”的根。我无法全面、完整地表达或描述美国“根”的文化所带给“家”的内涵。家在中国是生命之源,是人生的开端与终级,驻足或远离,飘泊或在屋檐下,家永远是心灵的栖所。在美国,最大的变数是:家与血缘、亲情像空气一样自由。为了真实地弄清“家”在美国文化中的特色,我每到一处都住进不同类型的美国家庭中,这一串串珍珠镶嵌的一幅幅“家”的蓝图,令我对家有了一种感性对比,我在我所处的家庭中获得了美国人对“家”的观念和美国文化对“家”的诠释。
人类对家的信赖就像庄稼对土地的感情。美国人从来不谈“落叶归根”,但“叶落归根”的含义在美国更具哲学味,从起点到终点,又从终点到起点,“家”的手段和目的,汇入“归一”的境界。
拥有83亿美元资产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其所拥有的“微软帝国”总部,设在故乡西雅图。他对故乡的依恋仅次于对互联网的依恋,他说:“西雅图是我的故乡,我是喝看西雅图华盛顿湖的湖水长大的,我离不开她!”盖茨的家就安在西雅图华盛顿湖湖畔。
许多老人愿搬出“祖屋”,住进老人的聚集地——老人公寓。他们常常在陌生的居所安祥地辞世。当我站在张学良将军与赵四小姐合葬的墓前,朴实得令我心痛,我不敢想像这就是张学良的墓地,没有霸气,没有喧哗,一袭布衣,含风而去。我曾久久为此事失眠。我找过张学良远在旧金山的儿子,动过心思设立张学良基金会,买下张学良的故居。当我奔波于此事,才发现张学良在夏威夷没有“故居”,他一直住在老人公寓直至辞世。后来人们提醒我,张学良的文化已很美国化,信奉天主教的张学良或许追求的就是这份淡雅。这是一种高洁的内敛的情感。或许内敛是一种深邃,张扬是一种给予。美国文化对“家”的情感适合了内敛与张扬的双面币。就像一个真诚的人不需要谈真诚,一个张扬的民族处处可见张扬的律吕。“家”在美国常常是冷竣与激情同在。
我这样疯子似地凝望并触摸着美国,实在有一种肌肤之痒,好像我真的要嫁入天堂,以身相许。我在深入美国“根”的呓语中,更迷醉于通往天堂路上的曲径、小景,终以诗的情怀,以一个女人的真诚,表达我对这一切的认知。
对于美国,我既在审视中爱着又在热泪中忘记,我在欲望的翅膀下忘了自己仅仅是个过客,借天堂的驿站成就往复的梦。
在我登上回香港的舷梯,我对那位真情如初的美国议员伸出感恩的手,在内心对自己说:
您是我的珍珠又是我的泥土
是我在一次寻找蜃景的途中
误入盛宴的琼酿
坚韧的天堂的破碎
穿越花朵的完整与光亮
在不该说再见的时候
说了再见
作者于2005年9月7日
于白云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