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时下班之后,来到驿站拿了一个快递,是他之前买的关于股票类型的书籍。
毫无疑问,作为忠实的价值投资粉丝,这次的五本书都是关于价值投资的,也有关于金融哲学方面的,林时甚至还把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里经常提到的“证伪”理论的书籍买来了。
然而……
这类书是哲学方面的,林时刚看开始看的时候都有些头疼,“证伪”理论他能理解,可证伪学说中有个著名的例子,说的是当我们观察到的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时,可以得出“天鹅都是白色”的结论,并用其指导实践,这是个科学论断。这个论断的可靠性不取决被再次验证的次数,而取决于可证伪性,即只要找到一只黑天鹅,原论断就被推翻了。
“上帝造人理论”是无法被证伪的,因为就算科学提供了一个明确透彻的机制来说明人类的每一个进化步骤,这仍不能排除有个未知力量设计人的可能性。相反地,只要在岩层里发现了与恐龙同时代的人类化石,进化论就会立即破产。事实上,进化论所判定的人类出现之前的岩层,越来越多地被考古学家挖掘分析,却始终找不到一个有人类化石的可靠证据,这就反证了进化论的可靠性。
也就是说,无法被证伪的东西,你就不能说他是错的,林时忽然想到一个特别恐怖的例子,假设在我们睡觉的时候,有厉鬼目不转睛的盯着我们,而在我们睁开眼睛的时候,它又回归虚无。
这个事情能证伪吗?当然不能,所以你不能说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林时知道这个理论是因为他把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全部看了一遍。
虽然……
从头看到尾只看懂一个证伪理论,关于索罗斯所说的反身性理论,林时怎么想也想不明白,也有可能他在金融圈呆的时间不够长吧,林时能感觉到这本书的精华,但是索罗斯好像不愿意用通俗的话来解释……
索罗斯的核心投资理论就是所谓“反身理论”。简单来说,反身理论是指投资者与市场之间的一个互动影响。
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与投资者的关系是:投资者根据掌握的资讯和对市场的了解,来预期市场走势并据此行动,而其行动事实上也反过来影响、改变了市场原来可能出现的走势,二者不断地相互影响。因此根本不可能有人掌握到完整资讯,再加上投资者同时会因个别问题影响到其认知,令其对市场产生"偏见"。
林时只能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人的偏见导致的原来的股价出现了偏差?但这好像也不对,人的偏见是天生的,没人可以消除偏见。
或者理解成,索罗斯利用人们的偏见导致股价的波动来赚钱?不论怎么理解,林时都感觉有点绕,相对于这个和哲学有关的理论来说,巴菲特口中所说的内在价值,以及用5元钱买10元钱的理论简单的多了。
这次林时的书单有《原则》《对冲基金奇才》《最危险的交易:做空》《股市天才》以及《猜想与反驳》
随着职位的越来越高,在销售的时候,他只需要学习一下《道氏理论》《江恩理论》《艾略特波浪》就足以应付痴迷于技术分析的股民,如果加上一点专业的会计知识,客户们肯定会乖乖掏钱买他的产品。
而在分析师的时候,林时的这技术分析方法提供不了任何的用处,作为一个价值投资粉丝,在他心中也比较排斥这种只看图表的选股方法。
只需要一想就可以想通,整个华夏几亿股民,有几个看图表赚到了钱?反倒是那些出版技术分析书籍的作者赚到了一笔不菲的利润,每次股民亏钱出错,都把错误归咎于自己学艺不精,殊不知这种方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学不学的好很重要么?
牛市看图表,70%的正确率,熊市看图表20%的正确率,长期来看,没人可以利用技术分析赚到钱,也许会有散户说机构都是靠技术分析赚钱的。
但……
人家资金量在那里,吸筹、拉升、收割、获利哪一步不是有几千万仍至于几亿的资金在操作?换一句话说,他们凭借资金的优势,根本不需要用技术分析这种东西,他们就是图形制造者!
林时觉得今年股市的投机氛围就要低很多,小的题材股炒了没用,大的炒了停牌核查,导致大部分资金全部涌向白马股以及伪白马股,媒体觉得这是价值投资时代来临了,于是发表了各类文章疯狂向股民灌输这种思想。
而有些股民在买了这种股票之后也赚到了一笔钱,于是又向其他的股友推荐,在两者不断的影响下……
一批漂亮的、业绩过的去的、单边上涨的股票诞生了,在林时看到的大盘蓝筹,中盘蓝筹上涨的时候,脑中几乎是条件反射一般浮现了“美国漂亮50”的这个名词。
漂亮50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盈利增长稳定,同时也具有较高的PE比率。这些股票被视作可以"买入并持有"的优质成长股,同时也成为七十年代早期牛市行情的重要推动力量。由于人们认为这些公司的运作非常稳健,即使在经历较长时期后同样如此,因此这些股票被称为"一次性抉择"股,也就是说,一旦决定买入股票,便再不用为投资理财而操心了。
漂亮50行情的爆发阶段是1970年7月至1972年12月,这段时间代表着美国最大市值的50家公司走出了漂亮的牛股行情,股价屡创历史新高,人们被疯狂所蒙蔽,没有意识到灾难即将降临...
崩盘总是伴随着市场走向疯狂而后发生的。美国1973年大暴跌,曾经的“漂亮50”,“一个跟着一个被抓出来枪毙”,拥有这些股票的人损失了90%的资金。我们知道的股神巴菲特最著名的战例就是在崩盘以前的行情中及时撤退并清算了所有人的委托投资,那时候他向合作人说,找不到可以投资的低估品种了,都太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