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了一会儿,袁崇焕起身告辞,众人知他军务繁忙,诸多事情急需处理。
袁崇焕回到中军大帐,唤来满桂、祖大寿、何可纲等人,商讨对策。
袁崇焕道:“白天一战,虽然暂时取胜,可是我军也伤亡惨重,如此看来,我建议还是防守为主,等待后续大军。”
几人表示赞同,满桂面带忧色,环顾众人道:“督师,各位大人,这次皇太极突然出兵,从蒙古绕过宁锦防线,越过蓟州往西走通州,经长城喜峰口偷袭京师,而这片区域是属于刘策刘大人的。如今督师千里驰援,若是朝中有人胡言乱语,恐怕会对督师不利。”
袁崇焕一笑:“满将军,此事无须担忧,袁崇焕对朝廷之心,日月可鉴!我事前也对圣上讲过,防止有奸佞小人作乱,圣上特赐我尚方宝剑,相信圣上会明白我的一片苦心。”
“可是督师前几日入城,提出修整大军,圣上为何不允?定要我们在城外驻军,这分明是怀疑我们啊。”
袁崇焕不语,祖大寿也说道:“是啊,明知道我军不擅长野战,后援大军又未赶到,非要逼着出战,如果采取督师策略,坚守待援,皇太极粮草补给困难,定会不日退兵,也不会有如此伤亡。”
袁崇焕叹了口气,他们说的他何尝没有想到,可是圣意难违啊!
何可纲道:“督师,这次皇太极突然来这么一手,究竟是何用意呢?他明知道攻不下北京城,还千里迢迢带兵前来,借道蒙古,绕过山海关,兴师动众,难道只是为了试探咱们的防线吗?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阴谋?”
几人在大帐内分析商议,同一时间的满洲大营,皇太极端坐正中,多尔衮,多铎,鳌拜等一众王爷、大将还有心腹大臣也在密谋对策。
皇太极气度威严,身穿金色龙袍。
此时他三十多岁,正当盛年,言语之间豪气冲天:“诸位大人,今天一战,袁崇焕果然厉害,我满洲八旗子弟也不是对手,看来若不除掉袁蛮子,想要入关势必登天。可惜了如此人才,不能为我大金所用,只有把他毁灭了。”
坐中一汉人模样的中年文士道:“大汗英明果断,文韬武略,只怕汉武大帝,唐宗宋祖也自愧不如。此番暗渡陈仓之醉翁之意,非但明朝皇帝难以明白,那袁崇焕至死怕也搞不清楚。”
“哈哈哈,范先生不愧为大学士。”
皇太极哈哈大笑道:“不错,这次所谓突袭北京城,原本就是个幌子,目的就是要引起崇祯对袁崇焕的怀疑,以他二人的性格,若然心生罅隙,袁崇焕必死无疑。”
众人齐声欢呼道:“大汗英明,一统中原。”
皇太极摆了摆手道:“此时言之尚早,这两天密切注意京城的动静,一旦袁崇焕入城,立刻展开下一步的行动。”
“另外,昨天鳌拜救了本王一命,特赏赐黄金五千两,赐号‘满洲第一勇士’,升为镶黄旗护军副统领。”
鳌拜起身跪倒谢恩,皇太极道:“昔日你的叔父费英东被先皇赐予‘万人敌’之称,封为辅政大臣,统领镶黄旗,希望你以你的叔父为榜样,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鳌拜跪谢叩头,皇太极的一番话极大地鼓舞了他的斗志。
此后几十年间,鳌拜冲锋陷阵,屡建奇功,名震天下的‘八大王’张献忠也被其所杀。
后来与多尔衮因为拥立皇位人选水火不容,多尔衮死后,鳌拜被顺治封为顾命大臣,官至太子太傅,权倾朝野,最终为康熙智擒,死于囚牢,此乃后话。
皇太极又对多尔衮道:“昨日慕容千秋的儿子死于战场,你去安慰一下,这些武林人物在关键时刻还是有作用的,不可冷落了他们。”
紫禁城,御书房内,年轻的崇祯帝朱由检踱来踱去,面色阴沉冷酷。
终于,他下定了决心。
第二日一大早,京师突然派人前来,宣召袁崇焕进城面圣。
袁崇焕换好服装,叮嘱满桂等人不可妄动,一切等他回来再做定夺。
谁知这一去再没有了消息,到得第四日,京城派人传出谕旨,说道袁崇焕私通后金,引满洲兵入关,并擅杀皮岛总兵毛文龙,共有十二项罪名,已被关进大牢,等候审讯。
这个消息不啻晴天霹雳,满营众将和各路群雄犹如当头一棒,全部傻了。
云惊风想起了李自成说的话,罗一鸣想起了皇太极的大笑,他们都明白,袁崇焕是被奸人所害。
崇祯性格多疑,刚愎自用,这次袁崇焕恐怕是凶多吉少。
皇太极自然也得到了这个消息,他在心内冷笑道“明朝皇帝,你的江山完了。”
紫禁城内的崇祯面色铁青,他从内心是不想杀袁崇焕的。可是有大臣上报,说京城好多的百姓上告袁崇焕任凭满洲兵劫掠民舍,杀人放火却不去救援,来了之后又按兵不动,百姓们纷纷传言满洲兵就是袁崇焕故意领来的。
崇祯满腔怒火,他又想起了袁崇焕对他许下的五年平复辽东之诺,想起了他曾经说过的不许满洲越过蓟州一步,想起了他擅自杀了皮岛的主帅毛文龙,想起了他越来越多的军饷,想起了......
他想起了很多,唯独没有想起袁崇焕曾经一再对他说过的‘任而无二,信而无疑。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
他更不会想到,所谓的京城百姓,都是皇太极早已收买的满洲间隙。
上奏的大臣,都是魏忠贤的余党。
他在优柔寡断中度日,皇太极得偿所愿,悄然撤兵。
祖大寿、满桂等人担心山海关,又等不到消息,伤心失望中毅然退兵。
罗一鸣的伤势时好时坏,时而清醒,时而糊涂。
有一次毒性发作,他竟然拔出魔刀,在月下狂舞,嘴里大喊着要杀了皇太极,杀了崇祯。
匡神医也是束手无策,只好加大药量。
一天,有一名天山派弟子到来,带来了一封书信。
信中说道薛白衣病重,要师兄弟三人赶赴天山。
罗一鸣忧心如焚,立刻随着那名弟子启程天山。由于路途遥远,临别前,罗一鸣把魔刀交于了雷傲天保管。
云惊风等人留在京师等候消息,并曾夜闯紫禁城刑部大牢,想劫走袁崇焕,可是袁崇焕宁死不允,决定以死明志,并写下《狱中对月》。
“天上月分明,看来感旧情。当年驰万马,半夜出长城。锋镝曾求死,囹圄敢望生。心中无限事,宵柝击来惊。”
陕北的大灾终于激起了民变。
一个小驿卒李自成因为丢失了公文,又恰逢朝廷裁员,失去了差使,他年轻漂亮的妻子韩金儿耐不住寂寞,和村里的恶霸盖虎私通。
李自成杀了二人,又杀了村里的举人艾诏,揭竿而起,竟是一呼百应。
他和侄儿李过带领这些人逃出家乡,去了甘州投军。可是京师被围,李自成所在军队被调去勤王,参将王国却克扣军饷不发。
李自成再次发动兵变,杀了王国,领着这支部队到了汉中,那里有‘改世王’之称的王佐挂率领的农民军。
李自成逐渐展露出卓越的军事才华和领导才能,他的名字终于传到了京城。
时间来到了袁崇焕入狱的第八个月,六月的一天早晨。
宣武门外的菜市街,平日里是各种摊贩的聚集地,王公贵族,贩夫走卒,都会来这里买菜割肉。
可是这天,却全部的停业了,上万的百姓聚在这里,一个个伸颈扬头,望向菜市街的入口。
忽然间,传来车轮驶来和马嘶的声音。远远地,一列士兵和一辆囚车向这里走来。
骑马走在最前面的三个人,中间的是大理寺正卿高捷,左边的是东厂指挥袁弘勋,右边的是锦衣卫指挥史漇。
这三人后面还有两个宫中的公公,一个叫做杨春,一个叫王德成。
这两人得意洋洋,因为就是他们从满洲的大营偷听到了袁崇焕通敌的内幕,并冒死逃了出来,把这个惊人的消息告诉了皇上,算是立下了大功。
王德成笑着对杨春说道:“若不是我俩被鞑子俘虏,谁会知道这袁崇焕竟和满洲私通呢,都以为他是忠义之臣呢。”
“是啊,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也是天助我俩,那些满洲鞑子怎会想到我俩听到了他们谈话的内容呢,更不会想到我俩会逃了出来。”
“刚好那天晚上他们放松了警戒,要不我俩还真悬呢,该着我俩走运。”
“哈哈哈........."
两名太监边走边说,言语中充满了喜悦。
只是如果他们知道这一切都是皇太极定下的计策,而他俩就是实行这个计策的马前卒,大明以后的灭亡和他们有脱不了的干系,相当于亡国之臣时,不知还能像今日笑的这般开心?
囚车中的那人披头散发,看不清面目。
“这就是那通敌卖国的奸贼袁崇焕,杀了他。”
人群中忽然传来一声尖细的呼喊。
“袁崇焕”三字像是平地一声雷,立刻引起了一阵喧哗。
这段时间,关于袁崇焕投敌的事情越传越广,京城百姓几乎无人不知,无不咬牙切齿,恨到了极点。
不知是谁向囚车投了一块石头,顿时如冰雹一般,各种东西纷纷投向囚车。
袁崇焕在囚车里面仰天大笑,笑声中充满了苍凉悲壮。
他在笑自己的天真还是这世间的残忍,亦或是这些愚昧的子民,这就是他喋血沙场保护的京城百姓吗?
到了,终于到了刑场。自己再不用受那非人的折磨,无尽的拷打,终于可以解脱了。
可是自己的理想呢?辽东那些一起奋战的弟兄们呢?
他被绑在了木桩之上,监斩官宣布了他的罪名,刽子手开始行刑。
3543刀!凌迟处死!
一刀 ,两刀,三刀,殷红的鲜血不停流淌。
忽然间冷风呼啸,鹅毛大雪纷纷扬扬,一片,两片,三片,天空一片洁白。
袁崇焕昂首向天,轻盈的雪花落在他的脸上,彷如情人温柔的抚摸。
他高声吟道:“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人群中忽地窜出一人,到了袁崇焕近前,捡起割下的一片人肉,塞到嘴里,大口咀嚼。
鲜血顺着那人扭曲的嘴角流了下来,看热闹的百姓们蜂拥而上,争相抢食。
肉割完了,吃完了,露出了森森白骨,露出了鲜活的内脏。
心、肝、肺、脾、肾!它们还在有规律的跳动着,它们的颜色都是鲜红的,没有一点的黑色!挤在前面的人瞪大了双眼看着,仿佛在看着一件稀世宝物。
脚下的鲜血流了很长,流了很远,流了很多。
皑皑白雪也覆盖不住它的踪迹。
不远的一处高地,有几个人任凭热泪淌了满脸,却没有发出一声哭喊。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缓缓倒了下去,他的满头黑发变成了白发,不知是洁白的雪花还是早生的华发?
(今天周一,更新的有点晚。新的一周,希望能有个好的成绩,兄弟姐妹们,靠你们了。)